品种功效

梅花功效与作用

《中国药典》

【名称】梅花

【拼音名】Méi Huā

【英文名】FLOS MUME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 的干燥花蕾。初春花未开放时采摘,及时低温干燥。

【性状】本品呈类球形,直径3~6mm,有短梗。苞片数层,鳞片状,棕褐色。花萼5,灰绿色或棕红色。花瓣5或多数,黄白色或淡粉红色。雄蕊多数;雌蕊1,子房密被细柔毛。质轻。气清香,味微苦、涩。

【鉴别】(1)本品粉末棕色。花粉粒近球形,极面观呈类圆三角形,直径35~45μm,3孔沟。非腺毛无色或黄棕色,由1~4细胞组成,单细胞多见,平直或稍弯曲,长短不一,直径10~28μm。草酸钙结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或散在,直径8~33μm,棱角不明显或宽钝,有的呈碎块状。苞片或萼片表皮细胞表面观类方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多角形,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角质纹理隐约可见,气孔可见。花粉囊内壁细胞具细密网状增厚纹理,少见。(2)取本品粉末0.5g,加50%甲醇1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梅花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绿原酸对照品、异槲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绿原酸50μg、异槲皮苷25μ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4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正丁醇-醋酸-水(5︰0.15︰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3%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热风加热至斑点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含0.1%甲酸的乙腈为流动相A,以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55nm。理论板数按金丝桃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绿原酸对照品、金丝桃苷对照品和异槲皮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绿原酸0.2mg、金丝桃苷15μg、异槲皮苷15μg的混合溶液,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45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绿原酸(C16H18O9)不得少于3.0%,含金丝桃苷(C21H20O12)及异槲皮苷(C21H20O12)的总量不得少于0.35%。

【性味】微酸,平。归肝、胃、肺经。

【归经】归肝、胃、肺经。

【功效】疏肝和中,化痰散结。用于肝胃气痛,郁闷心烦,梅核气,瘰疬疮毒。 (梅花的功效与作用)

【用法用量】3~5g。

【储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摘录出处】《中国药典》

《*辞典》

【名称】梅花

【拼音名】Méi Huā

【英文名】Flos Mume

【别名】酸梅、黄仔、合汉梅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b]梅[/b]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的[b]花蕾[/b]。初春花未开放时采摘,及时低温干燥。

【原形态】落叶乔木,小枝多绿色,枝端尖刺状,无毛,叶互生,宽卵形至卵形,长4~10cm,宽3~5.5cm,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细锯齿,下面色较浅,嫩时两面有毛,老时仅下面脉上有柔毛;叶柄有毛,托叶早落。花1~2朵簇生,先叶开放,有香气,萼片5,常带紫红色,花后常不反折;花瓣5,白色、红色或淡红色,有的重瓣;雄蕊多数,心皮1,密被短柔毛。核果近球形,两边扁,有纵沟,直径2~3cm,熟时黄色,有短柔毛。花期3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全国有栽培。

【性状】花蕾尖球形,直径3~6mm,有短梗。苞片数层,鳞片状,棕褐色;花萼灰绿色或红棕色;花瓣5或多数,黄白色或淡粉红色。体轻。气清香,味微苦、涩。

【化学成分】含苯甲酸、苯甲醛、异丁香酚(isoeugenol)等。

【性味】性平,味微酸、涩。

【功效】开郁和中,化痰,解毒。用于郁闷心烦、肝胃气痛、梅核气、瘰疬疮毒。 (梅花的功效与作用)

【备注】近成熟的果实亦入药,称:"乌梅",能敛肺生津。

【摘录出处】《*辞典》

《中华本草》

【名称】梅花

【拼音名】Méi Huā

【别名】白梅花、绿萼梅、绿梅花

【来源】药材基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绿萼梅的花蕾。[br]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br]采收和储藏:1月花未开时采摘,及时低温干燥。

【原形态】梅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m。树皮淡灰色,小枝细长,先端刺状。单叶互生;叶柄长1.5cm,被短柔毛;托叶早落;叶片椭圆状宽卵形,春季先叶开花,有香气,1-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直径约1.5cm,宽倒卵形;雄蕊多数。果实近球形,直径2-3cm,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核椭圆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沟槽,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

【生境分布】我国各地多已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性状】性状鉴别 干燥花蕾呈类球形,直径3-6mm,有极短花梗。苞片数层,鳞片状,长3.5mm,宽至2mm,暗棕色,有短毛。萼片5,广卵形,直径约至4mm,灰绿色或棕色,有毛。花瓣5或多数,阔卵圆形,长约4mm,宽约至5.5mm,黄白色。雄蕊多数,雌蕊1,子房着生于凹陷的花托上,表面密被细柔毛。体轻,气清香,味微苦、涩。[br]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 淡棕色。腺毛着生于苞片边缘,全体呈短棒状,略弯曲,长160-200μm,直径40-50μm,头部长圆形,由数十个分泌细胞组成,外围角质层明显,内含棕黄色物;柄部多细胞,排成3-4列。非腺毛着生于萼片及苞片,无色或淡黄棕色。单细胞非腺毛壁平直或稍弯曲,先端略呈钩状,长短不一,长34-300μm,直径8-20μm,壁厚2-5μm,有的表面可见疣点;多细胞非腺毛有2-4细胞,单列,长70-210μm,细胞间隔壁菲薄。花粉粒大多发育不全,发育完全者近球形,直径34-46μm,有3孔沟,外壁表面隐约可见条纹状雕纹。草酸钙簇晶较多见,直径10-34μm,呈类圆形,棱角较宽钝或不甚明显,有的呈碎块状,偶见方晶。萼片下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略呈念珠状增厚,表面具角质层纹,气孔类圆形,不定式,副卫细胞4-6花瓣。萼片上表皮细胞较大,壁略增厚,念珠状增厚不明显。花瓣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薄,波状弯曲。花粉囊内壁细胞断面观呈类方形,细胞界限不甚明显;表面观类圆形,有网状增厚纹理。

【化学成分】梅花含挥发油,其中主要含苯甲醛(benzaldehyde),苯甲醇(benzyl alcohol),4-松油烯醇(terpinen-4-ol),棕榈酸(palmitic acid),苯甲酸(benzoic acid),异丁香油酚(isoeugenol)等共70余种成分。

【鉴别】薄层包谱 取梅花粗粉1g,加甲醇10ml,冷浸24h,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供点样用。另取绿原酸、芦丁、槲皮素为对照品。取样品与对照品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醇乙酯-甲醇-水-甲酸(13:2.5:1:0.02)为展开剂,展距10cm。挥尽溶剂后,先在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绿原酸显蓝色荧光,样品有相同荧光斑点;再喷5%三氯化铝乙醇试剂,吹干后置紫外光灯下观察,芦丁及槲皮素显亮黄色荧光,样品于相同位置有同样荧光斑点。

【性味】味苦、微甘、微酸,性凉。

【归经】归肝、胃、肺经

【功效】疏肝解郁,开胃生津,化痰。主用于郁闷心烦;肝胃气痛;梅核气;瘰疬疮毒 (梅花的功效与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6g;或入丸、散。外用:鲜品敷。

【摘录出处】《中华本草》

中药材天地网APP 新版上线(点击下载)

更多报价采购信息 助你提前抢占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