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功效
【名称】马兜铃 【拼音名】Mǎ Dōu Línɡ 【英文名】FRUCTUS ARISTOLOCHIAE 【来源】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或马兜铃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干燥。 【性状】本品呈卵圆形,长3~7cm,直径2~4cm。表面黄绿色、灰绿色或棕褐色,有纵棱线12条,由棱线分出多数横向平行的细脉纹。顶端平钝,基部有细长果梗。果皮轻而脆,易裂为6瓣,果梗也分裂为6条。果皮内表面平滑而带光泽,有较密的横向脉纹。果实分6室,每室种子多数,平叠整齐排列。种子扁平而薄,纯三角形或扇形,长6~10mm,宽8~12mm,边缘有翅,淡棕色。气特异,味微苦。\r\n 【鉴别】(1)本品粉末黄棕色。种翅网纹细胞较多,类长圆形或多角形,长径15~110μm,纹孔较大,交织成网状。种皮厚壁细胞成片,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棕黄色,长径9~25μm,壁极厚,胞腔内常含草酸钙小方晶。外果皮细胞多边形,间有类圆形油细胞。果隔厚壁细胞呈上、下层交叉排列,一层细胞呈纺锤形或长梭形,另一侧细胞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壁稍厚,具点状纹孔。\r\n (2)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马兜铃对照药材3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马兜铃酸Ⅰ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甲苯乙酸乙酯水甲酸(20:10:1: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mn)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条斑。\r\n 【归经】归肺、大肠经。 【摘录出处】《中国药典》 |
【名称】马兜铃 【出处】《药性论》 【拼音名】Mǎ Dōu Línɡ 【别名】马兜零(《蜀本草》),马兜苓(《珍珠囊》),兜铃(《本草述钩元》),水马香果(《江苏植药志》),葫芦罐(《东北药植志》),臭铃铛(《河北药材》),蛇参果(《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b]北马兜铃[/b]或[b]马兜铃[/b]的干燥[b]成熟果实[/b]。9~10月果实由绿变黄时连柄摘下,晒干。 【原形态】①北马兜铃,又名:圆叶马兜铃。 多年生缠绕或匍匐状细弱草本。根细长,圆柱形,直径3~8毫米,黄褐色。茎草质,绿色,长达1米或更长。叶互生,叶柄丝状,长约1.5~2厘米,叶片三角状阔卵形,长2.5~7厘米,宽2.5~7.5厘米,先端钝或钝尖,基部心形,全缘,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基出脉5~7条,较明显。花3~10朵,簇生于叶腋间;花梗细,长约1.5厘米;花被暗紫色,长1.5~3.5厘米,略弯斜,两侧对称,上部呈斜喇叭状,先端渐尖,中部呈管状,下部包住花柱,膨大成球形;雄蕊6,几无花丝,贴生于肉质花柱上,花药2室,纵裂;子房下位,长柱形,长约7毫米,花柱6,愈合成柱体,柱头短。蒴果例广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3~4厘米,直径2~3厘米,初期绿色,成熟时黄绿色,沿室间开裂为6瓣,果柄上裂成5~6条丝状。种子扁平,三角状,边缘具白色膜质的宽翅。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于山沟、溪边或林缘的灌木丛间。分布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 ②马兜铃 多年生缠绕:秃匍匐状细弱草本。叶互生,叶柄较细,长约1~1.5厘米;叶片三角状狭卵形,长3~8厘米,宽1.8~4.5厘米,中部以上渐狭,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心脏形,两侧圆耳形,老时质稍厚,基出脉5~7条,较明显。花较大,单生于叶腋间,花梗细,长1~1.5厘米;花被暗紫色,长3~5厘米,内被细柔毛,有5条纵脉直达花被顶端;雄蕊6;子房下位,长柱形,花柱6,肉质短厚,愈合成柱体,柱头短。蒴果近圆形或矩圆形,长4~5厘米,直径3~4厘米。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于山坡丛林中。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生境分布】主产河北、山东、陕西、辽宁、山西,河南、黑龙江等地。甘肃、江西、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果实,卵圆形或长圆形,长3~5厘米,直径2~3厘米。外皮灰绿色或灰黄色,有6条凸起的波状纵棱,其间夹有6条顺纹及横向的细脉纹。一端较平,有小脐,一端有细柄。果皮轻脆,易裂为6瓣,果柄亦随着分裂为6条线。果内包有6排平叠的种子。种子扁平三角形或扇形片状,边缘淡棕色,中心棕色,一面附有薄膜。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特异,味苦。以个大、完整、灰绿色者为佳。 【化学成分】果实及种子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马兜铃次酸(aristolochinic acid)、木兰碱(magnoflorine)、青木香酸(debilic acid)等。 【炮制】马兜铃:搓碎去筋,筛净泥土。蜜兜铃:取净马兜铃,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马兜铃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性味】苦,寒。 ①《药性沦》:"平。" ②《开宝本草》:"味苦,寒,无毒。" ③《纲目》:"微苦辛。" 【归经】入肺经。 ①李杲:"入手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功效】清肺降气,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喘咳、痰中带血,咯血,失音,痔瘘肿痛。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 用于肺热咳喘,可配桑白皮、贝母。亦用于肺阴虚有热之咳喘,可配阿胶。 ①《药性论》:"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可。" ②《日华子本草》:"治痔瘘疮,以药于瓶中,烧熏病处。" ③《开宝本草》:"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瘘疮。" ④《珍珠囊》:"利小便。主肺热,安肺气,补肺。" ⑤《本草求原》:"治肺中湿热,声音不清,痰喘咳嗽。小儿麻疹内陷,喘满声暗,宜加用之。" ⑥《现代实用中药》:"治咯血。" (马兜铃的功效与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注意】虚寒咳喘及脾弱便泄者慎服。 【附方】①治肺气喘嗽:马兜铃二两(只用里面子,去却壳,酥半两,入碗内拌和匀,慢火炒干),甘草一两(炙)。二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以药末含咽津亦得。(《简要济众方》) ②治小儿肺虚,气粗喘促:阿胶一两五钱(麸炒),鼠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钱五分,马兜铃五钱(焙),杏仁七个(去皮、尖),糯米一两(炒)。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小儿药证直诀》阿胶散) ③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水煮马兜铃服之。(《千金方》) ④治心痛:大马兜铃一个,灯上烧存性,为末,温酒服。(《摘元方》) 【临床应用】马兜铃具有温和而持久的降压作用,适用于较早期的高血压病 制剂及用法各地不尽相同,疗效亦略有差异。㈠醇浸煎剂:取马兜铃1斤捣碎,加入20%乙醇溶液3000毫升,置于密闭瓦罐中,时加振荡,浸渍1周后连罐嫩煮2/J埘,加压过滤,得药液约lOoo毫升,待凉后加入1/lO量的95%乙醇,摇匀备用。每毫升约含生药0.5克。视病情轻重每日用12~20毫升,分3次食后服。观察Ⅰ、Ⅱ、Ⅲ期高血压病共121例,一般在服药5~15天后,血压即见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28/15毫米汞柱。其中舒张压显着降低(21毫米汞柱以上)的29例(占24%),轻度降低(11~20毫米汞柱)的60例(占49.6%),合计有效降压率为73.6%。Ⅰ及Ⅱ期患者的疗效较晚期病人为佳。服药后降压曲线呈缓慢下降,也有部分病例呈波动状下降。同时有3/4患者的临床症状(头昏、头痛、心悸、失眠等)得到显著改善或消失。停药后,早期病人大部分仍能保持正常,而Ⅱ期以后的大部分患者在停药20天至数月后即有回升趋势,但所达到的高度较治疗前为低;如再继续服药,仍可迅速见效。服药期间除少数病例有恶心感、腹泻、食欲减退外,未见其它副作用。经验认为,醇浸煎剂每日量以15毫升较为适宜,血压显著下降后仍应继续服药至少两周以上,长期服用亦不产生任何严重副作用。㈡流浸膏:每500毫升含生药1斤。开始每日3次,每次2毫升,以后可逐渐增至5毫升。观察32例,经1个月左右治疗,平均降压26/15毫米汞柱,其中舒张压显著减低和轻度减低(标准同前)的分别占34.4%和25.0%,合计降压有效率为59.4%。一般于7~14天出现降压效果。但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尚不够完全满意,多数仍须结合其它方法随症治疗。服药后除个别病例发生恶心外,大多无不良反应。㈢煎剂:每日用马兜铃15克,加水500毫升煎至半量,分3次食后服。37例患者服药15~25日后,舒张压显著下降者10例,轻度下降9例,无效16例,平均降压28/13毫米汞柱。停药后一部分病人血压一度回升,短期内均自然平复。观察时间最长者278日,血压未见回升。大部分病人症状亦有改善,其中以头痛、头昏改善最为显著。副作用主要为胃纳不佳和软弱,但多不影响治疗。 【备注】此外,在甘肃尚用[b]大叶马兜铃[/b]的果实作马兜铃入药。 【摘录出处】《*辞典》 |
【名称】马兜铃 【出处】出自《药性论》 【拼音名】Mǎ Dōu Línɡ 【英文名】Dutchmanspipe Fruit 【别名】兜铃、马兜零、马兜铃、水马香果、葫芦罐、臭铃档、蛇参果。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和马兜铃的果实。[br]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2.Aristolochia debilis Seib.et Zucc.[br]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摘,晒干。 【原形态】1.北马兜铃 草质藤本。叶纸质;叶柄柔弱,长2-7cm;叶片卵状心形或三角状心形,长3-13cm,宽3-10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下垂或扩展,边全缘;基出脉5-7条。总状花序有花2-8朵生于叶腋;花序梗和花序轴极短或近无;花梗长1-2cm,小苞片卵形,具长柄;花被长2-3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狭呈一长管,内面具腺体状毛,管口扩大呈漏斗状;檐部一侧极短,有时边缘下翻或稍2裂,另一侧渐扩大成舌片;舌片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具延伸成1-3cm线形而弯扭的尾尖,黄绿色,常具紫色纵脉和网纹;花药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圆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状圆环。朔果宽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3-6.5cm,先瑞圆形而微凹,6棱,成熟时由基部向上6瓣开裂;果便下垂,随果开裂。种子三角状心形,扁平,有小疣点,具浅褐色膜质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br]2.马兜铃 草质藤本。根圆柱形。茎柔弱,无毛。叶互生;叶柄长l-2cm,柔弱;叶片卵状三角形、长圆状卵形或戟形,长3-6cm,基部宽1.5-3.5cm,先端钝圆或短渐尖,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下垂或稍扩展;基出脉5-7条,各级叶脉在两面均明显。花单生或2朵聚生于叶腋;花便长l-1.5cm;小苞片三角形,易脱落;花被长3-5.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狭成一长管,管口扩大成漏斗状,黄绿色,口部有紫斑,内面有腺体状毛;檐部一侧极短,另一侧渐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状披针形,顶端钝;花药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于房圆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稍具乳头状凸起,裂片先端钝,向下延伸形成波状圆环。蒴果近球形,先端圆形而微凹,具6棱,成熟时由基部向上沿空间6瓣开裂;果梗长2.5-5cm,常撕裂成6条。种子扁平,钝三角形,边线具白色膜质宽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山野林绿,溪流两岸,路旁及山坡灌丛中。[br]2. 生于山谷、沟边阴湿处或山被灌丛中。[br]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西、湖北等地。[br]2.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冷凉湿润的气候,耐寒,耐旱.怕涝,忌阳光照射。宜在湿润而肥沃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中种植。[br]栽培技术种子繁殖:当果实由绿变黄色时分批采摘,过晚果实开裂。种子不耐干藏,采收后应立即播种或将种子埋于湿沙中,放阴凉处保存。若于晚秋或翌年春取出播种,种子发芽不整齐,在10-20℃变温条件下发芽率高。也可在收获后用赤霉素5X104-4‘浸种ld后放温室沙藏。春播宜3月下旬-4月上旬,直播与育苗均可。育苗,在苗床上开条沟,行距25cm,沟深3-6cm,播幅10cm,将种子播下,覆土轻压,加盖稻草,以保持苗床湿润,出苗后除去覆盖物,lhm2用种子15-22.5kg。至次年4月,按行株距 40cm X 30cm开穴定植。直播用穴播或条播法。[br]田间管理幼苗期需适当灌水,施氮肥1次,定植后至开花期,追施氮肥2次,8月中、下旬开花时增施磷、钾肥。及时中耕除草,株高30cm后应搭架,以利其茎蔓攀援生长。[br]病虫害防治马兜铃凤蝶严重时将叶子吃尽。冬季应清理田园,消灭越冬蛹,4-9月凤蝶发生期,当1-2龄幼虫群集危害时,用20%杀灭菌脂乳油2000倍液喷雾。此外,还有象鼻虫、斜纹夜蛾、金斑夜蛾、蚜虫等为害。 【性状】性状鉴别 (1)北马兜铃蒴果卵圆状倒卵形,长3-5cm,直径2-4cm,上端平截,中央微凹,有花柱痕;果柄 细,长2-6cm;表面黄绿色、灰绿色或棕褐色,有纵棱线12条,由棱线分出多数横向平行的细脉纹。果实轻而脆,易裂为6瓣,果皮内表面平滑而带光泽,有密的横向脉纹;果实分6室,种子多数,平叠整齐排列。种子扁平而薄,钝三角形或扇形,长6-10mm,宽6-12mm,边缘有翅,淡棕色。气特殊,味微苦。(2)马兜铃蒴果球形或长圆形,基部钝圆,背缝线纵棱较平直。种子宽略大于长,心形。以个大、黄绿色、不破裂者为佳。[br]显微鉴别果瓣根切面:(1)北马兜铃 外果皮为1列细胞,每隔1-4个细胞有一较大细胞,胸腔内含棕色物。中果皮为10余列薄壁细胞,中部有断续排列的维管束,背缝线处维管束较大,韧皮部外方有半月形纤维来,木化,束务有石细胞,近腹缝线处有孔纹细胞5-9列,至背缝线处渐减少至l-2列。内果皮为3-4列纤维。中隔两层细胞垂直排列,一层细胞长,壁初小,另一层为类圆形孔纹细胞。[br](2)马兜铃与北马兜铃相似,不同点是;中隔一层,细胞呈细长形,壁孔较大,另一层细胞长方形或类图形。[br]种子横切面:(1)北马兜铃种翅由4-8列孔纹细胞组成、壁微木化。种皮最外层为且1列类方形棕色细胞,内壁略凹凸不平,其内为1列棕色小型木化细胞,向内为2列薄壁细胞。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2)马兜铃种皮最外层为1列棕色细胞,向内为1列木化细胞,内含方晶。 【化学成分】1.北马兜铃成熟干燥果实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C、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木兰花碱(mag-noflorine)。[br]2.马兜铃果实和种子含有马兜铃酸A和季铵生物碱。 【作用】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1.1.止咳作用:1.1.1.从小鼠食道给磷酸可待因60mg/kg、马兜铃50%乙醇浸液浓缩液10g/kg(2g/ml)及同体积水,连续给药3日,于末次给药1小时恒压(0.5kg/cm)喷雾浓氨水(25-28%)刺激一定时间后,观察l分钟内出现3次典型咳嗽为阳性反应。以引起半数小鼠咳嗽的喷雾时间(EDT50)为指标,实验按序贯法进行。马兜铃组EDT50为70.37,相对EDT50(R值)为172.48%,可待因组EDT50为67.13,相对EDT50为163.50%。已知R值>130%,有镇咳作用,R值>150%,有明显镇咳作用。表明马兜铃对氢氧化铵喷雾引咳法模型有明显镇咳作用,作用强度与磷酸可待因相当。[br]1.1.2.0-3.3kg猫,用3%戊巴比妥钠按30mg/kg的剂量腹腔麻醉。方波刺激器,发出频率40次/s,脉冲宽度0.5ms,振幅2.4v,连续刺激喉上神经5s,两次刺激时间间隔3分钟。共刺激3次,测出该猫的平均咳嗽次数。分别从食道给马兜铃5g/kg及同体积水,l小时后同法测其平均咳嗽次数。给药前后咳嗽数之差为2.413±0.83(P<0.05),说明马兜铃对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咳的自身比较具有明显镇咳作用。[br]1.2.平喘作用:离体豚鼠支气管肺灌流试验证明1%浸剂可使其舒张,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及组胺所致的支气管痉挛,但不能对抗氯化钡引起的痉挛。马兜铃去乙醇浸液0.5ml(2g/ml)能显着抑制0.5ml组胺(10g/ml)致痉的豚鼠离休气管平滑肌,表明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br]1.3.祛痰作用:用测定麻醉兔呼吸道粘液分泌的方法证明口服马兜铃煎剂(1g/kg)有微弱的祛痰作用,效果不如紫苑及天南星。[br]2.对正常大鼠血压的影响:大鼠用乌拉坦腹腔注射轻度麻醉后,仿Kersten法测鼠脚血压,从食道给马兜铃10g/kgx2日,于给药后1.5小时,测各鼠血压,结果马兜铃对正常大鼠血压无明显的降压作用。[br]3.抗炎作用:3.1.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马兜铃10g/kg对20ul/只皮内注射组胺(50ug/ml)的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br]3.2.对大鼠炎性渗出和增生的影响:马兜铃不能抑制由巴豆所致的炎性渗出和增生。[br]3.3.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增生的影响:马兜铃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组织增生无明显抑制作用。[br]4.抗菌作用:体外试验马兜铃水浸剂(1:4)对常见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鲜北马兜铃果实及叶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果实的作用比叶强,除去鞣质后仍然有效,加热后抗菌作用减低或丧失,对绿脓杆菌无作用。 【毒性】急性毒性试验马兜铃半数致死量为22.02g/kg。 【鉴别】理化鉴别 (1)本品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置紫外灯下观察,显黄绿色荧火。(检查马兜铃酸)(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3g,加己醇50ml,置水浴加热lh,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己醇5ml溶解,作供试液。另取马兜铃酸乙醇溶液作对照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m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氯仿-丙酮-冰醋酸(8:5:o1)为展开剂。取出,晾干,置日光灯检视,供试品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 【炮制】马兜铃:搓碎去筋,筛净泥土。蜜兜铃:取净马兜铃,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马兜铃100斤,用炼熟蜂蜜35-40斤) 【性味】苦;辛;寒 【归经】肺经 【功效】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泄大肠。主肺热咳嗽;痰壅气促;肺虚久咳;肠热痔血;痔疮肿痛;水肿 (马兜铃的功效与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注意】虚寒咳喘及脾弱便泄者慎服。 【各家论述】1.《纲目》:马兜铃,寒能清肺热,苦辛能降肺气。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也,邪去则肺安矣,其中所用阿胶、糯米,则正补肺之药也。汤剂中用多,亦作吐,其不能补肺,又可推矣。[br]2.《本草经疏》:马兜铃,入肺除热,而使气下降。咳嗽者,气l之病也,气降热除,嗽自平矣。痰结喘促,亦肺热病也,宜并主之。血痔痿疮,无非血热。况痔病属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清脏热则腑热亦清矣,故亦主之。甄权用以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止。洁古用以清肺气,补肺,去肺中湿热者,皆除热降气散结之力也。[br]3.《本草经读》:马兜铃,虽云无毒,而偏寒之性,多服必令吐利不止也。[br]4.《内经》云,肺喜温而恶寒,若《开宝》所云肺热咳嗽,为绝少之证,且所主咳嗽痰结喘促证,与血痔痿疮外证,同一施治,其为凉泻攻坚之性无疑。[br]5.《本草述钩元》:马兜铃所治,专主咳嗽之因于肺热而痰结喘促者,第肺热痰结,须分虚实。《经》曰,太阳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又有虚劳少血,津液内耗,心火自焚,使燥热乘肺,咯唾脓血,上气涎潮,其嗽连续而不已者,用兜铃于补泻中,得不从所主剂以为别乎。且就痰结而论,亦不能以热尽之。况六淫七情,每每因郁化火,治火之法,必先治郁,而火乃散。又不谓清肺热,下逆气,便可一了百当也,知此则可以善用兜铃矣。[br]6.《本草正义》:马兜铃,洁古以为清肺,而又以为补肺,则殆误解钱仲阳补肺阿胶散之真旨。要之,仲阳意中,只为肺受燥火之凌,热壅不宣,故用牛蒡、杏仁、兜铃,皆属开宣清热主治。特以热伤肺阴,乃主阿胶,非诸药皆是补肺正将。濒湖已谓钱氏此方,非以兜铃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使邪去而肺安。案宣肺之药,紫菀微温,兜铃微清,皆能疏通壅滞,止嗽化痰。似此二者,有一温一清之分,宜辨寒嗽热嗽,寒喘热喘主治。究竟紫菀本非大温,兜铃亦非大寒,而能抉壅疏通,皆有捷效,洵乎同为肺金窒塞之良药矣。[br]7.《药性论》: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可。[br]8.《日华子本草》:治痔痿疮,以药于瓶中,烧熏病处。[br]9.《开宝本草》: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痿疮。[br]10.《珍珠囊》:利小便。主肺热,安肺气,补肺。[br]11.《本草求原》:治肺中湿热,声音不清,痰喘咳嗽。小儿麻疹内陷,喘满声喑,宜加用之。《现代实用中药》:治咯血。 【摘录出处】《中华本草》 |
【名称】马兜铃 【拼音名】Mǎ Dōu Línɡ 【别名】臭铃铛、葫芦罐、臭罐罐、万丈龙 【来源】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b]北马兜铃[/b]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及[b]马兜铃[/b]A. debilis Sieb. et Zucc.,以[b]成熟果实[/b]入药。秋季果成熟时摘下晒干,搓碎过筛出去杂质。 【原形态】1、[b]北马兜铃[/b] 多年生缠绕草本,长达1米余,全株无毛。根细长,圆柱形,外皮黄褐色,有香气,断面有油点。茎有棱,缠绕成团,捻揉有特殊臭气。叶互生;柄细长;叶片三角状心形,长3~10厘米,长宽近相等,先端钝或钝尖,基部深心形,全缘,主直脉5~7条,下面灰绿色。夏日叶腋簇生数朵绿紫色花;花被喇叭状,长2~3.5里面,花被管基部膨大成球形,中部为管状,上端逐渐扩大向一侧平展成一先端具长尖尾的花被片(侧片);雄蕊6,贴生于肉质花柱体周围;子房下位,6室。疏果近圆形或宽倒卵形,长3~7厘米,直径2~4厘米,果梗下垂,成熟时果沿室开裂为6瓣,果梗亦裂成6条丝状。种子多数,扁平三角形,周围有宽翅。 生于林缘、溪流两岸、路旁及灌木丛中。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等地均有分布。 2、[b]马兜铃[/b] 形态特征及生境分布见青木香项下。 【栽培】喜温暖气候,适宜在湿润、肥沃的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壤土栽培。用种子繁殖,秋季播种,第二年春出苗,直播行距1~1.5尺,穴距6~7寸,覆土3~5分,出苗前保持土壤潮湿,苗高1尺左右,应搭架,以利茎蔓攀援生长。5~6月间有蛱蝶幼虫、红蜘蛛为害。在蛱蝶幼虫的幼龄期可用6%可湿性六六六1斤加50%可湿性滴滴涕1斤加水400斤喷射。如有红蜘蛛同时发生时,可在药液中加入乐果2两,混合喷射。 【化学成分】马兜铃的果实含水溶性季铵类生物碱、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等。种子含马兜铃碱(aristolochine,C[XB]32[/XB]H[XB]32[/XB]O[XB]13[/XB]N[XB]2[/XB])、马兜铃酸、马兜铃次酸(aristolochinic acid)及木兰碱(magnoflorine) 【作用】1、北马兜铃煎剂经麻醉兔口服给药,有祛痰作用。 2、用马兜铃浸剂给豚鼠作灌流,有明显的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并能解除硝酸毛果芸香碱,氯化乙酰胆碱、磷酸组织胺所致的支气管痉挛。 3、抑菌试验:马兜铃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史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马兜铃水浸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b]蜜马兜铃[/b]:取净马兜铃,将果实搓碎,除去砂土,加入炼至黄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搅匀后稍闷,放锅内炒至不粘手,取出晾凉(每100斤加炼蜜35斤)。 【性味】苦、微辛,寒。 【功效】清热降气,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热咳喘,百日咳。 (马兜铃的功效与作用) 【用法用量】1~3钱。 【附方】1、肺热咳嗽:马兜铃、杏仁、甘草、桑白皮各二钱,水煎服。 2、百日咳:马兜铃、百部各2钱,大蒜3头,放碗内加水适量,蒸后取汁去渣服。 【备注】1.同属植物[b]囊花马兜铃[/b]Aristolochia saccata Wall.与上两种的主要区别为花大,单生叶腋,直径大3厘米,具梗;花被管状,“U”形弯曲,灰绿色,带紫色条纹,被毛,管内暗紫晕;雄蕊6个,紧密围绕花柱。蒴果卵形。种子多数。西藏以此作马兜铃入药,功效相似。 2、百合科植物[b]荞麦叶大百合[/b]Cardiocrinum cathayanum (Wils.) Stearn(四川)和[b]心叶大百合[/b]C. giganteum (Wall.) Makino(云南)在部分地区有以其果实或种子误作马兜铃入药。 此外,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的少数地区有以百合科百合属多种植物的果实误作马兜铃;四川尚有以葫芦科雪胆属植物[b]纤花雪胆[/b]Hemsleya graciliflora Cogn.的果实为土兜铃和以土贝母属植物[b]土贝母[/b]Bolbostemma paniculatum(Maxim.) Franq.的果实混称马兜铃,应注意鉴别。 【摘录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材天地网APP 新版上线(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