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黄精作为传统中药材与新兴健康食材,近年来市场热度持续攀升。然而,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张,供需天平逐渐失衡,当前黄精市场正经历深度调整,供过于求的格局已形成,价格进入持续下行通道,行业或将面临长期低位震荡。本文将从价格走势、种植特性、供需关系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黄精市场现状与未来趋势。

图1:黄精
一、价格走势回顾:从繁荣到下行的市场轨迹

图2:2020-2025年黄精干货价格走势
黄精市场价格在过去十余年经历了显著的波动变化。2010 - 2014 年期间,黄精价格基本在 30 元 / 公斤上下波动,市场整体表现较为平稳。这一阶段,黄精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药用领域,增长相对缓慢,供需关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
2014 年,黄精价格迎来一次显著上涨,曾冲高至 55 元 / 公斤。此次价格上涨主要得益于黄精在保健品、食品等领域的应用逐渐拓展,市场需求开始呈现多元化增长趋势。然而,由于产能尚未完全释放,短期内供需失衡推动价格大幅上扬。不过,随着价格的快速上涨,市场投机性需求逐渐消退,年末价格回落至 47- 48 元 / 公斤。
2015 - 2018 年,黄精价格维持在 50 元 / 公斤左右震荡。这一时期,种植户逐渐扩大种植规模,市场供给开始增加,但需求增长速度放缓,供需双方在价格上形成博弈,导致价格相对稳定。
2019 - 2024 年,黄精价格突破 60 元 / 公斤并保持高位运行。一方面,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对黄精等中药材及健康食材的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中药材市场整体牛市行情带动,大量资金涌入黄精产业,进一步推高了价格。
但到 2024 年,黄精市场形势急转直下。产地鲜货统货收购价约 4 元 / 斤,干货市场价格跌破 60 元 / 公斤,降至 55 元 / 公斤左右,正式开启价格下行趋势。此次价格下跌标志着黄精市场从供不应求的繁荣阶段进入供过于求的调整期。
二、种植特性与成本剖析:漫长周期下的产业困境

图3:一年生黄精苗
黄精的种植特性是影响其市场供给的关键因素。黄精种植周期漫长,存在种子培育和根茎培植两种主要模式。种子培育模式下,从播种到收获需 7 - 8 年时间,首先通过播种黄精种子,发芽后进行间苗,将种苗培育 1 - 2 年后进行大范围移栽,移栽到大田后再种植 3- 4 年方可挖出。根茎培植模式相对较短,但也要 5-6 年,即把成品的黄精鲜货切成小块,通过大田栽培 2-3 年后收获。在极端情况下,如市场价格不理想,黄精甚至可在土地中留存超 10 年,这使得黄精的供给调节存在较大滞后性。

图4:黄精种苗
在种植成本方面,黄精种植可分为高密度和低密度两种模式。以四川地区的低密度种植多花黄精为例,采用玉米与黄精共同培育的方式,玉米种在中间,两旁种植黄精。2 年种子育苗,一亩地下苗 3000 - 4000 株,种苗费用在 0.7 元 / 株。除种苗成本外,还需投入大量肥料,每亩大约需要 40 斤复合肥,6000 斤左右的农家肥(或 500 斤有机肥)以及若干微量元素肥料。同时为保证植株健康生长,还需使用杀菌、杀虫的农药。在人工成本方面,从开沟、播种到除草、施肥、打药、采挖等环节,若全部雇人干活,费用相当可观。
据产地种植户介绍,低密度种植一亩地三年费用大约 8000 -9000 元,而高密度种植下苗是8000-1万株,相对产量比低密度种植的单株低一点,预计成本在 12000 元左右。
对于资深种植户而言,由于长期从事黄精种植,种子种苗或根茎扩产的成本相对较低,肥料、农药、人工费用成为主要开支。以产量 5000 斤计算,周期 6 年左右(地租 500 元每亩),亩投资 6000 元加上地租合计 9000 元,单斤鲜货成本在 1.8 元左右,折干后 18 元每公斤,再加上产地加工的成本费用(包括清洗、预处理、晾晒或烘干、粗加工切片或者蒸制、存储费用等,预计每公斤干品增加成本 5- 8 元),以及产地转售给市场销售大户的费用,最低成本在 30 元每公斤以上才有利可图。若不租地,使用自有土地种植,最低成本在 12 元 / 公斤,市场价格最低 25 元左右才有盈利空间。
新入场种植户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不够成熟等原因,产量相对较低,约为 4000 斤,亩投资 1.2 万,时间三年,鲜货成本在 3 元左右每斤,折干后 30 元每公斤,加上加工成本 5 - 8 元以及转运成本,行情在 45 元左右才有利可图。这意味着,黄精干货行情在 45 元 / 公斤以上时,全产业链会进入扩种周期;而低于 30 元则是黄精的规模缩减期。
三、供需失衡加剧价格下行:供给端的膨胀与需求端的分化
(一)供给端:种植规模失控,产能严重过剩
从全国范围来看,黄精种植面积呈现爆发式增长。湖南省是全国最大的多花黄精产区,在地面积达 17 万亩以上,其中安化县 12 万亩以上,新晃县 5 万亩;安徽省在地面积 10 万亩以上,池州产区超过 10 万亩;湖北省黄精在地面积 8 万亩以上,仅崇阳县就超过 8 万亩;福建省 3 万亩黄精,邵武市拥有 3 万亩左右面积,漳州市黄精在地面积 5000 亩左右;江西铜鼓县林下种植面积 6 万亩(按半数计算 3 万亩);四川有 5 万亩黄精;贵州在全州种植面积达 9.6 万亩;云南省以滇黄精为主的黄精药材植物种植面积约 10 万亩,年采挖面积 4 万亩 。此外,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区也在不断扩大种植规模。
汇总数据显示,目前成规模的黄精种植在地面积已经接近 70-80 万亩,加上各地零星未统计的种植面积,全国总的黄精在地面积相当可观。理论上保守估计,如果每年 1/4 的黄精采挖成品,每年将有 20 万亩进入市场。按亩产 4000 斤鲜货计算,折干后每亩产量为 400kg 干货,每年折干产量可达 8 万吨。而这一产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实际需求,供给过剩局面愈发严峻。
(二)需求端:药用稳定增长,食用短期遇冷
在需求端主要分为药用和食用两大领域。据行业资深分析老师赵辉提供的数据,2013 年,黄精全国总需求仅 1.2万吨,到 2021 年,需求总量增长到 4 万余吨,其中食用黄精数量已大大超过药用数量。此前,黄精价格一路上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食用与药用需求的持续增大。
然而,从 2021 年起,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黄精的食用需求产生了显著影响。首先,地产侧受到三道红线影响,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导致国内投资端出现问题;
2025 年 4 月开始,国内出口端又受到贸易战影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两个方面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中产阶层对黄精保健品、食品等消费能力受到一定影响,增速明显放缓。相比之下,药用需求依然保持稳定的持续增速,过去三年平均增速大约 15% 左右,但仅靠药用需求难以支撑黄精市场的高价。
四、未来趋势展望:行业深度调整,等待格局重塑
黄精供给侧出现明显过剩情况,以目前的黄精在地面积看预计已经接近70-80万亩规模,由于黄精销售种苗,比销售成品似乎还要有利可图,再加上连续近10年的超过50元/公斤的现货价格,使得哪怕到现在,各个产区依旧还在持续扩产。
需求端药用依然保持稳定的持续增速(预期增速与中医受众的持续增长类似)过去三年平均增速大约15%左右,但是食用端出现短期的需求放缓迹象,等待国内出现刺激消费政策,以及整个大环境出现改善,未来老年化社会预计还是会恢复增长。
综上,未来预计黄精价格会有一个持续的下行阶段,直到产能持续出清,或者需求大幅度再次提高后,才会迎来下一个增长周期。
(该信息由作者李鑫 向中药材天地网提供的原创资讯,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