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编者按:继2009年上半年开始的国内中药材市场价格指数连续攀升之后,从2010年7月开始,市场再次进入新一轮的快速上行。反映在行业大盘指数上,则是药市大盘连续五周强力反弹。特别是8月的第二周,大盘指数暴升159.71点,平均升幅高达5.61%,单品种周升幅超过100%的有佛手、虻虫、紫菀;升幅超过30%的9个,而升幅超过10%则多达20几个,创造近十年历史升幅第二个高点(上次出现在2003年非典暴发期间)。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经典故事,一头山羊经不住狐狸花言巧语的欺骗,盲目跳进陷阱把狐狸救出,自己却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在狐狸扬长而去同时还留下一句寓意深长的话:当你跳下陷阱时为何就没想想退路在哪里?
这与目前狂热的药市何其相似!纵然是长期的中药原料成本低位运行、行情需要历史性回归;纵然是近十年生产持续萎缩,已影响到药材供给的稳定;纵然是CPI连续提升,生产原料价格水涨船高,但近段时期行情的持续暴涨,已远超出供需关系的正常反应。其中人为炒作、药市资金流动过剩难辞其咎。在中药材价格突飞猛进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高价囤积下来的药材出路在哪里?谁是最后深陷其中的山羊?
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等机构调查,除了部分优质优价品牌之外,受物价管理或中标价格限止,多数中成药生产企业已深受原料成本快速增长之困,部分产品已开始实行限产甚至停产;而同样据中药材天地网监测,今年上半年,伴随着价格提升,国内原料采购需求已开始呈逐步下滑之势,其中中成药、饮片、保健品等生产企业通过药材市场采购的数量萎缩幅度超过20%。要知道,这部分需求占药材原料消费市场七成以上。2010年上半年特别是近阶段的交易量增长更多是在经营者、囤货者之间进行流通和倒手。部分热点品种如三七、太子参、佛手、连翘等甚至已经过几轮换手,真实需求启动并不明显。但每一轮倒手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资源的短缺、资金量的充裕又使存货者可以待价而沽,从而造成药市行情节节攀高。这种“击鼓传花”最终只能有两个结果,一是最终高价接盘者成为拯救炒家的山羊,在高价陷阱中面对有价无市、高处不胜寒的局面充当仓库保管员;二是对资源短缺、而企业或社会需求又是刚性的原料品种,将由消费者承受层层加价的负担。
但无论是哪种结果,都将危及中药材原料生产供应的稳定,都将危及中药产业链的正常运转,都将是对中医药这个民族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戕害。因为,虚高的价格除了增加企业和消费者负担外,更将反向误导生产者盲目扩大生产,从而再次造成供大于需局面。如前期高价的金银花、板蓝根、胖大海如无特殊疫情,今年都将面临烂市困局。同时,把囤积、炒货当做唯一经营手段和家常便饭的商家也没有意识到,你们正充当着自身行业的“掘墓人”。因为,目前以药材集贸市场、千家万户经营中药材模式,早已无法支撑中药现代化产业流通体系,其中除了流通环节过多,质量失控之外;并已成为囤货、炒作的“温床”。今年在楼市、股市双双下行背景下,无论参与炒作人群还是资金流入速度都呈加剧之势。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你几吨我几吨、千军万马介入原药材炒作局面,使市场监管面临按起葫芦浮起瓢、无从下手的困局。药材价格体系、流通体系已濒临失控边缘!如果再有外资借机介入,更将严重危及我国资源性产品的安全。行业不可能长此以往任其烂掉,当前的乱相必将加快行业的变革和淘汰。
对于当前的乱局,行业主管部门也应反思长期以来多头管理、重产业链后端轻前端的产业发展政策;反思重事后处罚轻事前预警、一味强调行政调控而忽视现代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滞后观念。前期绿豆、大蒜价格越打越涨的例子就是很好的例证——不解决源头稳定问题,任何临时抱佛脚、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效果都只能是暂时的。中药材乃至农产品生产供应维稳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市场化的手段进行系统性考虑,这方面我们不妨可借鉴一下欧美国家在此方面的先进经验。 (以上中药材行业数据均来自于中药材天地网信息中心)
(本文出自中药材天地网信息中心,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出自“中药材天地网”,否则后果自负)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