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10月15日,浙江卫生厅通报,浙江省新增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这是我国今年下半年以来发现的第一例人感染H7N9病例,而与上半年民众恐慌情绪截然相反,面对此次病例,民众表现得较为冷静。从非典到上半年的H7N9,再到现发现H7N9病例,民众对中药材的采购力度,可以反映出民众面对疫情灾害时的觉悟提升。
2003年的非典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8月15日公布统计数字,截止至当年8月7日中国内地累计非典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非典的大肆入侵,无助的民众将希望寄托于治病救人的中药材,于是一场抢购中药材的行动在全国多地蔓延,并呈持续火热之势。相信经营药材的商家都没有忘记,板蓝根从3元上涨到12元,金银花23元上涨到62元,青翘从6元上涨到14元……
今年4月初,在上海发现首例H7N9禽流感病例后,浙江、江苏等省感染病例相继增多,随后江苏省相关部门公布了预防H7N9禽流感的中药处方。金银花、青翘、板蓝根等入选处方的清热解毒类药材价格再次出现迅猛上涨,短期上涨幅度均超10%。但此次涨价药材数量及上涨幅度均不及非典时期,且上涨后均出现快速回落走势。
现距10月15日浙江新增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已经一周多时间,此次再没有因为疫情而发生群体抢购药材行为,金银花等清热解毒类中药材价格也是纹丝不动,保持平稳运行。
从民众面对禽流感灾害的反映,我们欣喜地看到,民众从盲从、跟风到冷静思考,理性处理。民众在进步,而笔者不禁要问,在民众进步的同时,国家的相关管控、储备机制是否也应该同步前进。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药材作为农副产品,医药公司进行相应战略储备,一方面可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可对中药材价格进行有效调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中药材公司被取缔,中药材储备处于真空状态。近年来,介于流通中药材价格稳定性差,价格受疫情等灾害影响显著的特征,重建中药材政策储备的呼声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再建中药材储备机制十分必要。
显然,照搬计划经济时代的中药材储备机制已不适用当下国情,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一个适宜当前社会的中药材储备机制,似乎可行。
其一、可建立企业政府联动的药材储备。
近几年中药材价格的大幅上涨,已远远不能用供需失衡这简单的4个字来形容,市场流动资金注入的推动力,投机囤货造成的货源不足假象,共同吹大了中药材价格虚高的泡沫。2011年国家发改委查处了某三七囤积企业,同年,发改委再次查处了党参囤积商贩。这些当年的“反面教材”如果运用得当,倒是可以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助一臂之力。
采取政府、企业联动模式进行中药材储备,或值得一试。即选取在中药材行业具有一定能力的企业或个人,与政府合作。政府可每年划拨部分扶持资金,利用其现有的人力、仓储对中药材进行储备,同时完善相应合作制度。在中药材价格过高时,适时减持库存,增加市场货源流通量;在中药材价格过低时增持,调节市场供给,稳定中药材价格。而当疫情发生时,增加市场供应量,减少中药材价格暴涨几率。
其二、可建立虚拟的中药材资金储备。
虚拟资金储备是相较实物储备的另一种中药材储备形式。与实物储备相比,资金储备除管控难度较大外,具有操作便捷的特性。每年划拨部分资金储备待用,当遭遇疫情或中药材价格失衡时,放归部分资金进入流通市场,调节市场价格,减轻中药材生产、流通、消耗压力。
中药材作为农副产品,对种植户而言,是保障生活的劳动所得商品,对需求者而言,是治病救人的必备药品。而近年来中药材暴涨暴跌,不仅使农户陷入盲目生产,同时需求者也必须付出高额的价格,才得以购买。其实中药材对部分人来说,就像粮食一样,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谁也没有见过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国家能处理好粮食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也能处理好中药材存在的问题。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6955
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