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近年来天气持续干旱,旱半夏连年欠收,在其野生资源逐年减少,家种发展缓慢的情况下,2002年青黄不接之时,库存耗尽,产新后不但未落,反而继升,现野生统货已攀上了34~35元/公斤的价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大势所趋。
50年代至60年代末,旱半夏野生资源丰富,收购量大于销售量,市场供应情况良好。70年代,旱半夏野生资源逐渐减少,市场供应日趋紧张。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野生变家种成功,但因生产技术难度大,单产低,加之市场放开后,价格波动幅度大,药农采挖和种植的积极性均不高,家种面积发展缓慢,供需矛盾日益尖锐。1991年旱半夏产区遭灾减产,至1992年产新前价格从14元升为20元左右,还难以应手,1992年旱半夏获丰收,产新后销势疲软,价格降回14元。但旱半夏资源逐渐减少,加上外贸出口逐年增加,1993年价格升为20元以上,1994年价格继续上升为23元,1995年天旱减产又升为28元,1996年突破38元,1997年产新前升为43~48元。1997年底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出口下降,销量减少,价格随之回落为30多元,1998、1999年再降为20多元,农民的采挖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2000年又遭受旱灾,产量下降,随着东南亚经济的逐步复苏,出口有所增长,价格上升为28元左右,2001年天气持续干旱,但因外贸出口量差,价格平稳。但近几年天气持续干旱,库存几乎耗尽,价格节节上升,2002年底又升为35元左右,出口级特等货已升至50元以上,且销势仍然顺畅。
二、需求拉动价格上涨。
我国的旱半夏每年都对东南亚一些国家有较大的出口量,1997年东南亚中国家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对外进口量急剧下降,尤其是旱半夏的主要进口国韩国、日本深受其害,经济低迷,企业难以正常生产,我国旱半夏的出口量随之锐减。但随着近几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的缓解,国内经济逐步复苏,韩、日等国的企业也基本上恢复了生产,且近年发现,旱半夏还具有去皱养颜的功能。随着旱半夏用途的拓宽,其出口量逐年增大,国内社会需求量也在逐年上升。
三、野生资源逐年减少,家种发展缓慢。
旱半夏主产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山西,另外山东也有少量分布,相对来说产地分布较为零散,云、贵、川所产为野生旱半夏,其中以川货质量最优,其次依次为贵州货和云南货,另外云南货常含有少量天南星。甘肃、山西、山东为家种旱半夏,因茎畸形,油质较重,质量较野生品次,其中山西货油质最重,质量最次。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人民也过上了好生活,但同时造成的是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们大量采伐树木,开发山坡,荒地为田,大量使用灭草剂,人们的需要满足了,但旱半夏的生长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资源遭到了灭绝性的掠夺,仅有的资源也由于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非旱即涝,产区缩小,产量锐减,同时,产区农民受利益驱使,掠夺式采挖,使旱半夏野生资源将近枯竭。在这种情况下,家种发展却还较缓慢,因家种旱半夏是以种球繁殖的,生产技术复杂,种植后球茎容易腐烂在地,生长期间易变形,单产低。目前旱半夏市场还是以野生与家种的供求状况共同左右其行情变化。
四、天气干旱造成减产。
自2000年以来,气候连续几年干旱,而旱半夏喜温和湿润的气候,怕强光,不耐旱。导致很多旱半夏苗不能出土。几年连续减产,基本上没有库存,供不应求。如:2000年全国遭受罕见的旱灾,大部分幼苗不能出土,四川旱半夏正常年产量300吨左右,2000年产量仅100吨左右,减产70%左右,云南、贵州、山东、山西均减产30%左右。2002年又是一个干旱年,据说产地有所减产,又没有库存量,外贸出口量增大。
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广东及各地不断有客商来荷花池求购大货,价格直升不落,甚至有人把旱半夏比喻成为中药材市场上的一颗夜明珠。也正是这种供不应求的供需状况,造成了旱半夏价升市俏的局面。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