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今年8月19日下午,在甘肃陇西陇药商会举办的首届研讨会上,高级林业工程师、敦煌甘草研究所所长赵华壁先生向大家报告了其二十年来对甘草鉴证、现状的研究。得知百药之王甘草已经面临野生资源严重枯萎、家种面积亦将锐减、供求矛盾不断扩大的困境后,笔者与在座同仁心情十分沉重,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为此笔者撰写此文,希望能与赵先生一道大声疾呼:拯救甘草资源!
第一部分:甘草概况 甘草,常用大宗药材,药食兼用,药之国老,素有“十方九草”之称。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痛肿疮毒、缓解药物的毒性烈性等,西医用于缓和祛痰及矫味。
甘草根浸渍液可以作为石油钻井液的稳定剂及灭火器的泡沫稳定剂,还用于制造墨汁和鞋油,甘草提取甘草甜素后的残液还可开发天然色素等。从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物质,其治疗范围更为广泛,且可用于化妆品;甘草粉及其加工品还大量用于糕点、糖果、蜜饯、酱油、食品等添加剂或辅料,如全球畅销百年的“可口可乐”饮料就含有甘草的提取成分,饮品新秀凉茶王老吉、和其正等保健功能药茶异军突起,其中甘草用量巨大;同时,甘草还是烟草工业的重要辅料;近代研究甘草中的黄酮化合物有解痉、抗溃疡、止血、降低血中胆固醇、抑制人体发胖等作用,是复方甘草片等100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近年,医学研究还发现甘草活性物质在减肥、抗癌、抗艾滋病方面有显著效果。
甘草,特别是在防荒治沙中发挥着极其重要和难以替代的生态作用,是国家防风固沙的战略性植物品种之一。甘草现在年需求量5-6万吨,位列诸药之首。因此,随着甘草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开发力度的加大,甘草的需求仍呈上升趋势。
第二部分:野生甘草
一、野生甘草资源严重锐减 在整个地球的北部,有一条从东到西横跨亚洲、欧洲和美洲大陆的甘草分布带。中国北部处于亚洲甘草带,甘草分布区域很广,历史上黄河两岸及以北的十多个省市区都有甘草分布。随着农业种植业的发展和整个地球自然环境的变迁,甘草产区逐渐向北萎缩,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省早已不产甘草,东北地区的甘草也越来越少,历史上的甘草主产区也从华北地区的内蒙古向新疆转移。目前,我国除了人迹罕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之外,野生甘草的分布已经十分零星、少有连片,且大多已被开发利用。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80年代中期,全国野生甘草可供采挖的储藏量和收购量较大的产区,已经缩小到新疆、内蒙、宁夏、陕西、甘肃等几个省区。其中,传统地道第一产区的内蒙古,已经让位给新疆,而新疆产区由于开垦荒地、拦河造坝和乱采滥挖等多种原因,也由70年代占全国甘草60%的收购量大幅下降,使得新疆野生甘草的蕴藏量比50年代减少了70%左右。
据资料报道,60年代新疆垦荒时期,曾用拖拉机或推土机开垦野生甘草并当柴烧;70年代大量熬制甘草浸膏出口时,认为甘草资源无忧,也就无所顾及地乱采滥挖;80年代已经感到甘草资源越挖越远、越挖越小、越挖越少;90年代开始推行人工种植和围栏护育,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其栽培规模和产量,也只能占到收购量的10%左右。目前的野生甘草收购价并不代表其自身价值,因为我们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资源来进行经济成本核算,所以说,采挖野生甘草对生态环境带来的长期破坏作用和社会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现在全国野生甘草资源锐减,比如原来内蒙古、宁夏的野生甘草地区,在春夏之交一望无际,如今已少见踪影。据估算,仅存的零星之地已不足原来的七分之一。据资料记载,解放初期我国的甘草资源一亿多亩,50年代至70年代,每年以几十万亩的速度锐减,80年代后,每年以几百万亩的速度锐减,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到目前残存资源不足几百万亩,是60年代储藏量的百分之十几。
二、野生甘草资源将极度紧缺 赵华壁先生这十多年来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甘草。十多年来,他行程50多万公里,足迹几乎遍布全国野生甘草分布区和人工甘草种植区的各个角落(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野生甘草分布区除外),对全国甘草资源的情况,不敢说是了如指掌,但可以说是心中有数。他在会议上大声疾呼“抢救种质资源、建设采种基地、推动甘草产业可持续发展”,并郑重提醒大家,全国的野生甘草资源正在大幅度减少,用不了十年八年,全国将面临野生甘草资源极度紧缺的危机。他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生态环境的恶化。气候变暖,降雨减少,江河湖泊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森林变草原,草原变荒漠,荒漠变沙漠,这是全球性生态演变的大趋势。新疆的罗布泊,过去水草茂密、人口兴旺、经济繁荣,仅仅几百年时间成了不毛之地,风沙之源。现在从内蒙赤峰往西两千多公里一直到额济纳旗,几乎没有了什么草原,甘草资源也迅速枯竭。
(2)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我国五、六十年代大规模垦荒,截断河流修水库,大量开采地下水,草原过度载畜放牧,加剧了草原荒漠化的进程。
(3)对甘草资源毁灭性的掠夺采挖。70年代以前,我国的甘草资源还基本平衡,80年代随着出口量急剧增加,对甘草资源毁灭性的采挖掠夺开始了,短短十多年,甘肃全境的野生甘草基本毁灭(敦煌保护区还有部分残存)。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宁夏全境的野生资源基本毁灭(盐池等地有部分残存);内蒙古的野生甘草资源遭到重创,现在除乌海至东胜的黄河南岸延至鄂前旗有部分残存,赤峰周边及东北有部分残存,与蒙古边境地区交界处有部分残存,整个内蒙除小环境下零星分布外,再无甘草可挖。
近十多年,大家的目光都盯向新疆的野生甘草,提取甘草酸、出口、内销的经营者,都在新疆轰轰烈烈的展开采挖,当地资源快要断档了,才出台了一些保护政策。现在只有巴里坤草原、准葛尔盆地边缘地带的福海、布尔金还有面积较大的乌拉尔红皮甘草;塔城、博乐到伊犁河谷,沿哈萨克斯坦边境有光果(黑皮)甘草分布;再就是南疆塔里木盆地,交通便利的边缘地带已经采挖殆尽;据说人迹罕至的塔克拉玛干腹地还有一些胀果(黄皮)甘草分布,不知道还残存多少(这是全国较大的甘草分布区,赵华壁先生唯一没有去过的地方)。这些地区少量甘草还没有被挖掉,是因为采挖成本、运输成本过高,运到内地不赚钱。随着资源越来越短缺,价格越来越高涨,在金钱的刺激下,采挖完这些甘草也将用不了几年时间。
三、保护野生甘草刻不容缓
甘草的首要价值,应归属它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贡献。对甘草生态价值的认识,是人们在乱采滥挖甘草带来一系列恶果的时候,才逐渐意识到并加深了解的。甘草是一种耐干旱、耐盐碱的旱生植物,其根系可深入地下数米,可以避开地表的高浓度盐碱层,从地下深处吸取水分,不仅能生长在地下水位较浅的河谷两岸的湿润草原上,也可以生长在降水很少的半干旱草原以至半荒漠草原,因而与芦苇、红柳、盐梭梭、白刺、骆驼刺、胡杨、罗布麻等多种沙生植物共同构成了一道天然的防风固沙屏障。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一棵生长几十年,根部直径达十厘米,根深近十米的沙丘上的甘草,虽然地上部分不过一米多高,但它却与一棵胡杨树的防风固沙作用不相上下。
当前我国的野生甘草资源已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若不是近些年从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吉斯坦、阿富汗等国大量进口野生甘草,我国的野生甘草资源早就断挡了。所以说,保护野生甘草资源,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此笔者也要大声疾呼:拯救甘草资源!
笔者将在拯救甘草资源(中)、(下)二篇文章中,着重介绍家种甘草资源的发展现状和拯救甘草资源的出路,敬请关注。
系列报道链接:
拯救甘草资源(上)
拯救甘草资源(中)(图)
拯救甘草资源(下)
(本文出自中药材天地网信息中心,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出自“中药材天地网”,否则后果自负)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