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乌梅作为传统的药食两用品种,虽近年一直有减产消息传出,但价格一直保持平稳,现正值乌梅产新期,今年产新后乌梅行情能否出现转机?笔者将通过乌梅利弊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一、利好因素
1、产地产新时间拉长
乌梅主要产于我国福建的上杭、长汀、永泰,四川的大邑、达州、北川、马边,云南的腾冲、大姚、洱源等地,其中福建所产质量较佳,而四川产量占比相对较大。每年的夏季是乌梅的产新季节,由于上述三大产区地理气候环境存在差异,福建地区在每年的5月乌梅产新便拉开序幕,云南、四川一般等到6月才开始采摘鲜货,采摘后还需经过加工才能外销。而各个产区产新时间上的微弱差异,将乌梅上市时间拉长,避免了新货集中上市对市场的冲击。
2、食用量占比大
乌梅作为药食两用品种,食用消耗占比远远大于药用消耗量,每年产新时,各产区的食品厂、酒厂、饮料厂等纷纷购进鲜货加工,而大部分货源作为鲜货消耗后,留下的小部分货源加工成乌梅药用,相对来说,鲜货价好农户一般愿意采摘鲜货直接出售,省去了中间加工环节,导致最终干货产出量较小,缓解了药用压力。
3、易受气象灾害影响
乌梅作为果实类品种,在开花期易受气象灾害影响,2012年乌梅开花时由于气温偏低,使乌梅坐果率低于往年,造成了当年可采收货源量减少。以四川大邑产区为例,正常年间当地产乌梅200-300吨,而2012年产量减少至100-200吨,当年乌梅的减产,使乌梅价格出现了上涨。一旦有气象灾害对乌梅生长产新影响,便会在行情上敏锐的反映出来。
4、采摘、加工成本上升
乌梅采摘、加工对人力资源依耐性极强,近年随着人力成本提高,农户外出打工收益增加,若乌梅价格低廉,则农户采摘积极性较低,不排除弃采的可能性。乌梅在加工过程中,低温烘烤,人力及木柴成为必需品,无形中增加了乌梅的成本。随着乌梅的采摘、加工成本抬升,对其行情上涨具有推动。
二、利空因素
1、政府积极发展种植
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核准“上杭乌梅”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四川大邑、达州也是著名的乌梅之乡,各主产区地方政府在乌梅种植上均给予了扶持,因此乌梅种植面积增幅较大。大面积的种植对于乌梅行情而言并不是好事,造成了即便乌梅受灾减产,但由于基量大,总产量不减,行情难有变化的局面。
2、经营关注商家少
乌梅虽为年用量上千吨的品种,但是大部分货源均是作为鲜货消耗,药用量少,根据分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成药配方公开信息,当前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备案的中成药中,仅有135种产品配方中含有乌梅。同时,通过与产地经营商家交流,多商家仅在乌梅产新季才经营该品种,多属于顺带经营,而市场缺少专营商家,整体关注度低,难以促成商家之间的联动,乌梅人为参与因素极少,多是自身真实行情体现。
3、产能易恢复
乌梅耐寒,耐早,对生长环境要求并不高,其种植区域云南、四川、福建经度跨度大,说明乌梅适宜种植区域广泛,如果价格快速上涨,则乌梅可涌现出数个次产区;乌梅一年种植可实现多年采摘,产量稳定。乌梅产能的快速恢复,对其行情而言则弊大于利。
三、后市分析
现乌梅产新持续,大邑产区鲜货收购价格在2.5元/公斤,2012、2013年收购价格也仅在2-2.5元/公斤,单从今年鲜货价格分析,乌梅干货价格平稳几率较大。而综合上述利弊因素分析,乌梅今年并没有灾害天气影响,在人力成本增长的带动下,不排除乌梅价格稳中趋升的可能性,但大涨时机未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乌梅药用量较小,商机有限,勤进快销经营或为良策。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