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前言:羌活,是当前品种变异明显的代表性中药之一,并已影响到传统中医临床疗效。为此,2017年春,一支由科研、市场专家、学者组成的羌活调研团,赴羌活主产地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崇德村、两河口乡,实地考察了当地羌活的生产、发展情况,并进行了随机取样、分析、比较了家种羌活与野生羌活药材品质的差异性。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中药材生产和标准,已经偏离中医理念和临床实践。本文通过分析羌活产区、家种野生发展和品质的现状,旨在提倡传统中医的用药理念,同时也可预测未来羌活野生品行情与家种品行情两极分化加剧。

图1:四川省小金县羌活家种生长环境(耕地无遮阴种植)
一、概况:羌活产区集中 用途广泛
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及根。四川、青海和甘肃是其道地产区。药材商品规格按照产地分为川羌(四川)、西羌(青海、甘肃等);以性状分为蚕羌、竹节羌、大头羌和条羌4个商品等级。蚕羌品质最好。
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主要成分为挥发油、羌活醇和异欧前胡素。用途广泛,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痛,是多种感冒药必不可少的原料。目前,用羌活的中(藏)成药有200多种。
二、现状:野生濒临枯竭 家种无序发展
2.1野生资源持续枯竭 形势逼人

图2:生长在高海拔坡地的羌活植株
羌活为多年生草本高寒短日照植物,喜冷凉、耐寒、怕强光,生长环境特殊。野生资源分布中心在横断山区北端,集中在川西高山峡谷和川西北高山原。环境的特殊性制约了羌活资源的发展。

图3:生长在湿冷环境下的羌活植株
近年来在资源减少和价格上升因素的刺激下,羌活野生资源采挖处于无序状态,加剧了掠夺性采挖的力度和范围。据调研,上世纪70年代,羌活采挖主要集中在海拔2000-3000米的范围,资源充盈,质量有量,蚕羌占比达70%-80%,普遍根茎直径 1-2厘米。近年来,羌活的采挖高度已上升到海拔3500-4000米之间,分布更为零星,质量大幅下降,蚕羌比例从1998年前的30%下降到不足10%,根体直径普遍不足0.5cm。作为大宗药材品种,其资源已面临严重危机。野生羌活的供应量受到限制。

图4:龙兴超先生采集的不同年份的羌活,制作的腊叶标本。
有文献记载,1987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羌活野生储藏量约2万吨左右,1997年该量下降到1.2万吨左右,2000年下降至7000吨左右,2010年下降至4000吨,,截至2016年羌活野生资源储藏量下降到700吨内,实际产量约600吨。资源衰减的速度惊人。
2.2 羌活的分布历史变迁

图5:羌活适宜生长分布区域图
羌活作为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根据分类学者修订确定的历年标本记录,羌活分布区域包含四川阿坝州(若尔盖、松潘、马尔康、红原、壤塘、小金、茂县、汶川、金川、理县);甘孜州(邓科、炉霍、丹巴、色达、康定、道孚、泸定等);凉山州(冕宁、木里);陕西太白山;青海(久治、治多、玉树、民和、门源、湟中、互助、兴海、泽库、祁连、共和、青海湖周边等);甘肃(定西、岷县、陇南、甘南等);西藏丁青。

图6:羌活适宜生长区域详情
在野生羌活资源严重枯竭难以为继背景下,家种羌活生产开始了。最早家种尝试是从2005年前后的青海(海东地区和西宁市)、甘肃(甘南、陇南、临夏、定西)产地实现小规模人工种植,主要发展家种宽叶羌活;2011年前后,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松潘、九寨沟)等地家种羌活也开始发展,也是以宽叶羌活为主。在两河口乡等地,有少量优质狭叶羌活种植基地。部分药厂和饮片厂退而求其次,改用成本较低的家种羌活投料,使野生羌活的资源压力得到一定缓解。
2.3 家野市场流通占比
羌活以四川、甘肃、青海三省资源和收购量较多。其中年收购量以四川最多,约占全国产总收购量的70%以上,其次为甘肃、青海。成都荷花池药市是全国羌活主要集散地。经产地多方调查获悉,近年羌活家种、野生量情况如下:

图7:野生羌活产量变化图
从图7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野生羌活的年产量与其价格相互影响极为明显。特别是2010年羌活价格升到历史最高位时,当年采挖量直接翻番,达到3800吨以上的历史最高峰。但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竭泽而渔”,到2012时,羌活年产量直接下滑到1200吨上下。随后逐年回落,预计2017年,全国野生羌活的产量已不足600吨。
单位:吨
| 家种产量 | 野生产量 | 家野产量占比 |
2015年 | 1200 | 1600 | 0.75:1 |
2016年 | 1400 | 1000 | 1.4:1 |
2017年 | 1600 | 600 | 2.7:1 |
表1:羌活家种、野生产量情况占比变化
三、质量现状:盲目引种 品质参差不稳定
中药材是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是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基础,保证其“质”和“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目前甘肃、青海等家种羌活产区,普遍以大为好,老百姓又追求短期效益。造成化肥农家肥过量使用,羌活生长期过短。内在有效成分存在一定差异。”国内著名羌活科研专家、四川中医药科学院的蒋舜媛研究员表示。

图8:四川阿坝州羌活资源比对(左为高海拔羌活,右为低海拔羌活)。

图9:目前,国内中药材市场流通的家种宽叶羌活样品(渭源县采样)。

图10:小金县崇德乡4年生家种宽叶羌活,单株鲜货重达5公斤。

图11:青海西宁家种3年生羌活

图12:野生宽叶羌活(左)和野生狭叶羌活(右)蜡叶标本(龙兴超采集)。

图13:野生狭叶羌活正品中的蚕羌规格(小金县采集)。
进入2016年以后,国内饮片企业和成药企业关于羌活原料难以合格的反馈,日益增多。羌活无论是在引种区域、生产周期、采收时间,还是原料品质保障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其品质的失控,已成为家种药材盲目生产的缩影。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每年消费的2600多吨羌活中,至少有1000吨以上家种羌活品质难以达到国家2015版药典要求(其中含量不合格的占到60%),情形严峻。
四、羌活(家、野)品质差异分析
经过专家多年的种植实验,和仪器检测,得出的结果是:
4.1狭叶羌活在适合它生长(2800m)海拔高度以上,地理条件与野生相似的地方用有机肥种植,它的有效成份就与野生狭叶优质羌活相近,在四川省小金县两河口乡的实验基地已经种植成功,建议种植、经营者实地调查研究,种出合格的药材,为中医药作出贡献,也为中药种植户远增收。
4.2蒋舜媛研究员及团队曾在今年发表的《家种羌活的品质评价研究》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对家种羌活与野生羌活药材品质差异性的研究方法,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镇痛作用方面,羌活有效部位集中在水提或醇提部位,家种羌活(狭叶羌活)的羌活醇与异欧前胡素总含量远高于家种宽叶羌活的总含量高,家种狭叶羌活可替代野生羌活入药。
考察团通过对小金县实地调研发现,野生羌活的生长地,普遍具备“多风、高寒和湿气重”三个特征。羌活主产地小金县的达维乡、崇德乡和两河口等地,不但高寒,还一年四季大风天气不断,适宜家种狭叶羌活的科学推广生产。这与《黄帝内经》中“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至成痹“的论述不谋而合,羌活正是在这种独特环境下,才具备”祛风、除湿、发散御寒“之奇效。
五、结论:中药的价值回归须由中医来指导
既然是中药,一定是在中医理论基础的指导下进行生产和研发,遵循道地性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西药化学方法对中药品质的评价,同样应该结合中医药的实践经验去验证、总结。否则中医将正真亡于中药。同时也可预测未来羌活野生品行情与家种品行情两极分化加剧。
(本文稿源为读者提供,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药材天地网。文章版权归中药材天地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往期回顾:《重磅》第57期:中药材三七价格新周期探讨(一)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