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人参有“百草之王”的美誉,在东北,人参更被视为“三宝”之冠。辽宁东部山区,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适宜,历来是人参的重要产地之一,很多农民通过种植人参实现了“致富梦”,但记者日前在该地区采访也发现,红火的人参产业背后,其实也存在着不少隐忧。
喜:人参让不少农民富起来
在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苏河乡,村民们于2008年自发成立了红河谷中药材产业合作社,种植西洋参。合作社的负责人杨国江给记者拿出上年的分红清单,记者看到,参加合作社的49户村民中,平均都有六万多元的收入。
杨国江告诉记者,2012年9月份,卫生部批准人参成为新资源食品,这让人参供不应求,价格持续走高。“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许多人都在市里买了房,种人参让大家伙有了奔头”,村民张秀松高兴地说。
桓仁满族自治县由于气候、土壤适宜山参生长,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山参种植基地,山参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在该县的刀尖岭林下参专业合作社,村民们因种植林下山参而发家致富。合作社负责人王熙湖介绍,全村100多户居民中,大多数是百万富翁。“上年我四棵人参就卖了三万多元。”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种植和销售人参,这些合作社都会向入社的会员提供育苗、病虫害预防技术和销售信息。“现如今我们也开始对人参进行一些包装,并申请了商标,以更好地提高人参的价值。为了保护人参资源,村里还专门成立了野山参资源保护站,确保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山参带给我们的幸福,”王熙湖告诉记者。
$pager$
忧:产品附加值低,品质难保证,行业缺乏竞争力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辽宁的人参产业其实隐忧也不少。
首先,由于人参尤其是山参的种植需要大量林地,同时人参的收获会破坏水土,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年加剧;另外由于人参市场波动较大,加之种植人参需要高投入和长年限,因此收益没有保证。
据清原满族自治县农发局副局长杨维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内不少地方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到了1990年,全国人参产量达到了6000吨的高峰,大大超过了当时国内国际市场4000吨的容量,其结果则是造成持续性的供大于求和经营秩序混乱,最终形成恶性竞争,人参价格大跌,“当时在清原,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平地参,而到了销售季节,每斤人参只能卖三四块钱,和市场上的大萝卜价格差不多。”
除了价格常坐过山车,许多参农对人参市场信息反应不灵,导致了销售渠道不畅,辛苦钱大多被中间商给赚了去。“参农们现在仍以出售鲜参为主,即使有些合作社对人参进行了简单包装,但人参的附加值仍有限。”宽甸柱参协会会长陈希金说,每到人参收获季节,就有不少韩国客商来低价收参,然后出口到韩国,变成人参制品再卖回国内,售价涨了十几倍。
据宽甸人参协会会长于绍成介绍,虽然中国的人参市场品类繁多,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化加工,难以保证产品品质,不少人参加工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强大的龙头企业,导致同行之间恶性竞争,内耗严重。
“中国人参与韩国的高丽参,从外在品种到内在品质几乎没有差别,但其国际价格却高于中国人参的8倍,对于高丽参,韩国政府制定了统一的质量标准和价格体系,同时积极支持人参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对于参农,政府还向他们提供资金、技术、产销等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在市场标准制定方面,韩国还通过了《人参产业修正案》,严格规定人参产品市场准入标准,不断提高人参的深加工技术。”于绍成说,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给予人参产业更多的政策扶持,这样才能让它“茁壮成长”。
人民日报记者 孙健 刘洪超
专题
人参涨价的背后,人参产业如何突围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