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贵州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全省药用植物资源种类7317种,药用植物资源全国排名第二位,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全国四大民族药之一的“苗药”,有90%以上的药材资源在贵州。
近日,在施秉县牛大场镇牛大场村太子参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太子参已长出嫩苗。
基地负责人白洪发是施秉县洪发中药材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致富领头人,于1999年开始种植太子参。牛大场村大多数村民种植太子参,白洪发向种植户输出技术,其中50亩至100亩种植大户超过100户,年入百万元的种植大户超过30户。
“贵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加大黔产中药材资源保护,构建多元化监测体系。”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产业专班相关负责人岑锐表示。
我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全省初步查明药用植物资源种类7317种,植物新物种7个、新纪录属2个、新分布9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56个,95种道地药材纳入《贵州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
作为“天然药物宝库”和“中国苗医药之乡”,贵州已经成为全国主要的中药原料供应基地之一。截至2022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796.2万亩,产量297.8万吨,产值280.6亿元;培育10万亩以上种植大县33个,建设1000亩以上基地330个,种植面积超万亩单品46个,天麻、石斛、薏苡仁、钩藤种植面积均为全国第一。
贵州虽然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但面临着规模小、布局分散、结构单一等难题,需要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优良品种选育、中药材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中药材绿色种植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引导。
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牵头编制《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提出:一是实施中药材产业效益倍增行动,开展新品种选育,建设一批道地特色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围绕天麻、太子参、薏苡仁、石斛、黄精、白及、淫羊藿等优势单品,着力打造3至5个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林下中药材五大产业带,形成“一县一业、多县一群”产业新格局;三是做优“定制药园”,鼓励产地初加工企业、中药制造企业与“定制药园”合作,提升加工转化率、增加种植经济效益。
这一计划还强调,要强化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构建多元化监管体系。建设省医药综合监管平台,覆盖医疗服务主要环节,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一体化监管体系,实现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和药品供应保障进行全程化监管;出台《贵州省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管理办法(试行)》,建成贵州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
完成中药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我省着力建设立足贵州、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线上线下联动的“道地黔药”集散交易市场。“定制药园”主要以大数据互联网为基石,加强质量监督,形成覆盖种植、生产、初加工、仓储、销售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中药材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记者 杜高富)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