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浓浓的植物清香弥漫在空气中,碧绿的松石、耀眼的红宝石、雪白的海螺在展台上被一一铺开。这不是一场艺术品展览,而是青海省藏医院为有着“珍宝藏药之首”美誉的藏药“仁青常觉”进行的药材鉴别活动。
一千多年前诞生于雪域高原的“仁青常觉”已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由160多种药材配置而成,是藏药成方中配伍药材最多的品种。在配制过程中运用的“佐太”加工工艺需要30个人不间断地加工两个月完成。
“多年临床实践证明,"仁青常觉"对消化及肝胆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复杂的炮制工艺代表了藏药制剂的最高境界。这次我们配制工艺和选用的药材都是严格按照藏医药经典中的论述进行的,”青海省藏医院副院长昂青才旦说。
据了解,今年青海省藏医院将配制200公斤“仁青常觉”,虽然数量不大,却耗资高达200万元,且背后还蕴含着医院为集全160多种药材而前往印度、尼泊尔、云南、西藏等地历时1年多的工作。药材中包括绿松石、红宝石等珍贵矿物,配制过程还将用到2公斤黄金。
“珍贵藏药越来越难寻觅是目前"仁青常觉"配制中面临主要问题。”昂青才旦说。
藏医院制剂科主任多杰才让告诉记者,配置藏药的植物药材绝大部分来自于高海拔野生环境,难以人工培植。医院每年都组织专人到西宁市附近的大阪山、拉脊山等地采集药材,“这些年在采集中发现,野生资源越来越少”。
“藏药材生长的环境非常脆弱,一些植物需要生长十多年才能入药,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就难觅踪影了。”多杰才让告诉记者,过去常见的藏药药材“索罗尕波”“俄本翁保”、红莲等药材现在几乎绝迹了。
“由于藏药药材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苛刻,人工培育出的即使外观上没有区别,但成分却不同于野生。”昂青才旦说。
他表示,随着藏医药的发展,藏药早已走出青藏高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各族患者认同。“过去一个县级医院一年就配制一两吨藏药,现在已经开始以上百吨的规模生产”,他说,“藏药原料已经供不应求。”
塔尔寺藏医院医师旦切关却告诉记者,塔尔寺藏医院为了配制“仁青常觉”已经准备了3年,至今仍未搜集全160多种药材。
昂青才旦还表示,对藏药鉴别标准的缺失也是制约藏药发展的重要因素。“药材生长的环境、历代的藏医专家的学术观点有差异,造成了鉴别标准上的差异,”他说,“虽然近年国家开展了很多研究,医院也承担了一些课题,初步认定了十几个品种的鉴别,但面对上千种藏药药材鉴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记者吴光于 林南威)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287
2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