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提出并丰富基于“逆境效应”的中药材“拟境栽培”生态种植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打破传统化学农业栽培理念,提出并践行“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的中药生态农业宣言;构建120种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发布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规范、规范化种植技术团体标准175项……近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资源中心牵头的基于“拟境栽培”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入选2023“科创中国”中医药领域典型案例先导技术。
针对化学农业带来的中药材质量安全及环境安全问题,该技术团队梳理《中国药典》收载药用植物的自然生境,发现只有0.94%的药用植物以大田栽培为主,42.53%的自然生境为林缘或林下,另有43.78%的自然生境为路旁、山坡地、荒地或沙地。由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郭兰萍得出结论,道地药材“拟境栽培”在平衡中药材生长发育和药效成分积累,保障中药材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提出道地药材“拟境栽培”的生态种植理论。
“我们团队由来自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等地区的多支团队组成,主要有高等院校、农科院及科研所等,其中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单位构成了团队的主力。”郭兰萍介绍,中药生态农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通过团队协同,可以发挥地域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开展大品种联合攻关。
以丹参为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山东分析测试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团队开展联合攻关,解决丹参连作障碍、种质退化、病虫害发生为害严重、化肥农药滥用等问题。“像类似这样的联合攻关案例还有很多,通过交叉融合,团队之间互通有无,达到了知识融合、技术协同的作用。”郭兰萍说。
基于中药生态农业理论体系,该技术构建了120种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突破了传统化学农业栽培模式,在全国推广中药材生态种植服务并进行生产示范。目前,该技术已在河北、安徽、贵州、山东、湖北、河南、福建等20多个省市进行示范推广,总面积达175万亩。“通过该项技术,仅三七、霍山石斛、金银花、丹参、蕲艾、菊花、天麻等7个品种,近3年累计新增销售额15亿元,新增利润2.7亿元,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中药材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思路、方法与技术保障。”郭兰萍说。
在湖北,该团队成员基于“拟境栽培”的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建立麻城菊花的“一种二改三调”生态种植模式,使麻城菊花的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菊花亩产由原来的80多公斤增加到200多公斤,菊花绿原酸、木犀草苷等有效成分含量比之前高15~30%,菊农每亩增收5000多元。目前,该技术模式已累计推广到10万余亩菊花种植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团队还积极助力麻城打造“百里菊花画廊——大健康产业带”,与麻城市政府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麻城菊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带动地方百姓增收致富、企业增值提效。
“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不用或少用耕地,具有投入小、对环境无破坏,综合收益高等优势,对于提高中药材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郭兰萍说,“未来,我们考虑将中药材生态种植与旅游养生、美丽乡村等内容结合,进一步带动观光旅游与研学旅游的发展,携手助力乡村振兴。”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