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甘华田教授向《医师报》记者分享了其在本次两会上提交的提案内容。
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
但调研发现,基层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尤其是乡村地区仍较薄弱,能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服务项目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用较少;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总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中药饮片配置不全,中医药服务手段单一,有些村卫生室仅能提供中成药销售服务,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中医的宣传和普及还远远不够,对于常见病、季节性流行病等依旧缺乏中医的预防思维,中医药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为此,甘华田提出以下建议
加快提高基层中医药优质服务能力 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推动“名医馆”“中医馆”“中医角”提档升级。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内涵建设,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动实现全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服务,满足居民中医药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中医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便民惠民行动,持续推进中医优质资源下沉,完善名医下基层、基层中医师承和医院对口帮扶等机制。
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加强县域中医医共体建设,支持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带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专科专病和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站),鼓励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与中医诊所建立协作关系,将中医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开展技术指导、远程会诊等服务。
提升基层中医治未病、康复治疗能力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不断提高基层治未病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治未病服务指导,鼓励有条件的村卫生室提供治未病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在区县域举办中医类别医疗机构,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和护理院(站),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以中医特色为主的医养结合、康养结合、护养结合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
持续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 以县区为单位,统筹用好各级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支持基层中医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引进和人才定向培养,招聘大学生中医村医;健全定期向乡村轮转派驻中医医务人员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县聘乡用”“乡聘村用”举措。开展中医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建立并落实城市三级医院包县、二级医院包乡、乡镇卫生院包村工作机制,细化帮扶措施,形成基层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到城市三级医院定期进修学习机制,扩大基层中医药人才规模,提升岗位能力。
深化基层中医药健康宣传和文化建设 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鼓励中小学设立中医药文化知识廊、文化角,开辟中药种植园等中医药文化主题场所。切实加强研究并凝练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鼓励引导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理念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的阐释,加大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请非遗和保护传承力度。鼓励和推动民间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鼓励和扶持社会资金和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公益传播平台,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
关于加快普及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家庭医生制度相关建议
中共二十大报告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的改革思路,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家庭医生制度作为我国医防融合的重要纽带,也是促进我国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的重要手段。2016 年,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家庭医生制度开始在我国全面推广;2022年,国家卫健委联合五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家庭医生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得益于国家政策层面的高度重视,我国家庭医生规模不断增长,签约率持续提升,为推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强化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实现分级诊疗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家庭医生制度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从服务供给来看,家庭医生队伍建设仍然严重滞后,家庭医生数量、能力与群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愈加明显,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服务质量差别很大。从服务管理来看,激励制度仍不完善,家庭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不明晰,缺乏国家层面的服务规范、标准和考核体系,许多地方都以签约数量、满意度、续约率作为考核指标,绩效评价偏数量而非质量。从服务对象来看,群众对家庭医生的认可度还不高,对服务内容和方式了解不够, “一生病就往大医院跑”的就医习惯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为此,甘华田提出以下建议
坚持面向基层导向,加快提升服务供给质量 加强全科医生教育培训,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家庭医生储备专业人才。通过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等方式,引导医学毕业生从事家庭医生工作。拓宽家庭医生,特别是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的培训,不断加强家庭医生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落实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修机制。借鉴东部地区发展经验,国家应从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家庭医生制度的扶持力度,分类施策,对经济条件差、健康需求大的地区,应在编制、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三甲医院专家应定期参与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并给予相应补贴。利用好“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签约群众、家庭医生、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衔接,实现在线签约、健康咨询、预约就诊、在线问诊、双向转诊等线上快捷服务。
坚持服务质量导向,完善服务规范和考核体系,明确激励机制 国家层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服务规范和考核体系,同时各地区根据经济状况、人口情况完善签约服务内容、标准,科学设置绩效考核内容,以团队管理、签约服务数量、服务质量考核、签约居民满意度为家庭医生团队考核和签约服务费拨付的约束性指标。拓宽家庭医生的晋升通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向一线家庭医生倾斜,适当增加基层医疗机构中人员编制数量,或投入部分财政资金,缓解基层医生同工不同酬现象,让家庭医生真正感受到多劳多得的成就感
坚持群众需求导向,不断提升公众认可度 不断拓宽家庭医生服务内涵,细化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建立服务项目的“设计-沟通-调整”机制,吸引群众积极签约。关注重点人群,如老年人、高危慢病患者等,提供“一对一”服务、医疗康复服务、追踪式健康管理,满足多样化需求,提供老年人群续约个性化服务包,建立专项奖励资金,对重点人群服务较好的家庭医生给予相应奖励。充分动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进村入户,口头告知或发放家庭医生宣传材料,通过电视、报纸、广播、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多种途径开展宣传报道,普及家庭医生意识。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