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陵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禀赋,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聚焦把石斛产业融入促进群众稳定增收这条主线,紧盯石斛种植、加工、销售、创新四个重点,搭建“四桥”联通斛农持续增收路。
壮大种植规模,联通“致富桥”
该县围绕“企业发动、大户带动、群众主动”思路,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科学种植、种植基地示范种植为抓手,全力推进石斛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基地化的“四化”种植,联通斛农增收“致富桥”。
目前,全县共培育规上企业9家,成立石斛专业合作社26个,打造种植示范基地35个,带动88个村(社区)6000余户2.5万余人参与到石斛种植产业中;种植石斛面积达4.25万亩,实现年产石斛鲜条1.2万余吨。以鲜条销售为主的方式,预计在8年至10年的种植周期内,年均可实现每亩收益2万余元,带动种植户人均每年增收3.4万元。
精深加工提质,贯通“连心桥”
龙陵县聚焦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大力开展枫斗加工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群众就业技术和本领,带动群众采取自主加工或进企务工的方式,实现就近就业并稳步增加收入,聚力贯通了斛农增收“连心桥”。
目前,全县已培育石斛企业137家、石斛枫斗加工厂18个。目前,已成功吸引浙江、安徽等传统枫斗加工区60%以上的枫斗回流龙陵加工,当下龙陵已成为全国石斛枫斗加工第一县。全县累计获得《国家中药材枫斗加工技术资格证书》1.5万余人,带动枫斗等初加工群众4.5万余人,实现年均加工枫斗等初加工产品2500余吨,人均年收入6000余元。石斛企业及合作社拥有稳定务工人员1700余人,人均年收入5万余元;有季节性务工人员9000余人,人均年收入1.6万余元。
拓展供销渠道,畅通“便民桥”
龙陵县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打造线下+线上供销模式,致力于破解石斛企业和石斛种植户销售瓶颈,不断畅通斛农增收“便民桥”。
目前,线下已建成石斛专用交易市场3个,年均吸引进市交易5万余人次,实现销售收入2.6亿余元。以大连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等对口帮扶龙陵为契机,把实体店开进校园,引导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开展消费帮扶,实现年销售收入1200万余元。在上海、浙江、广东、湖南、河北等地开设加盟石斛销售连锁店、体验店(馆)30余家,实现年销售额12.5亿元。线上成立了电商实训基地1个,建成石斛电商直播基地15个,培育直播人才5000余人,直播年均实现销售1.2亿余元。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开设网店90余个,年实现销售额2亿余元。
创新发展路径,融通“幸福桥”
龙陵县以“产业增效益、农户增收益”为目标,积极探索“石斛+”融合发展新模式,进一步融通了斛农增收“幸福桥”。
在探索“石斛+农旅”方面,该县大力发展以石斛花卉为支撑的乡村旅游经济,共建成石斛花卉交易展示中心3个、石斛花卉种植观光基地50余个、石斛花卉主题公园及街区5个、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形成了“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在探索“石斛+庭院”方面,积极推行“合作社供苗、农户庭院种植、企业回收”模式,共打造石斛庭院经济示范点12个,发展石斛花卉种植庭院经济1100余户,户均实现收益5000元以上。大力推行“石斛+电商”模式,探索出了包种苗、包规划、包选址、包技术、包回收的“保姆式”寄养模式(村集体每盆收益0.2元,农户每盆收益3元),由农户负责种植石斛花卉、企业负责回收、电商负责销售,预计每亩可为村集体增收7200元,农户增收10.8万元。
本报记者 赵其正 通讯员 杨成海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