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处六盘山西麓的庄浪县立足资源禀赋,通过“链企带动、集群推动、创新驱动、社农联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吸纳带动14个乡镇1600户群众参与中药材种植,全县中药材种植达到3万亩,马麝养殖达到3000头,全年可产药材4.5万吨,产麝香4.6万克,产业链产值达到2.3亿元左右,中药材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田间地头采药忙
初冬,正值中药材采挖的黄金期。庄浪县3万亩中药材进入全面采挖期,在庄浪县关山乡镇的中药材适宜区,各个山头上,伴随着采药机的轰鸣,党参、黄芪、大黄、独活等道地中药材破土而出,田间地头药香四溢,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
晾晒车间里晾晒的黄芪
立足资源禀赋,建成中药材初加工基地
“今年我承包村上闲置土地200余亩,主要种植党参、黄芪为主。目前正在采挖党参,亩产量在600多斤。”张华是杨河乡张沟村村民,在当地种植中药材三年了。看着金灿灿的党参松土而出,他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每斤在13元左右,每亩毛收入在7000余元,纯利润可达2000多元。”
杨河乡历来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历史,近年来,乡上立足资源禀赋和乡情实际,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全乡支柱产业之一,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基地示范、引商带动、技术指导等措施,依托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引导全乡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划定中药材种植优势带种植区域,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5000亩,全面推广种植大宗道地药材品种,有效保证了种植品种和基地规模,强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中药材产业蓬勃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不少外地企业前来合作。
“我们种了3000亩的药材,长势特别好,这里的气候特别适宜种黄芪、丹参还有红花这一类的药材。”北京圣行堂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穆忠义说。
伴随着中药材产业起势,杨河乡持续发力,建成张沟村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形成了种植基地与收购、晾晒、烘干、储藏等功能于一体的初级加工相配套的生产链。加工基地吸纳了周边群众前来务工,既保障了企业用工,也实现了困难群众稳岗就业。
“我们村上有好几十人在药材基地务工,每人每天一天100块钱。我可以照顾娃娃念书,空闲时间来挣个生活费、零花钱,一年下来也挣个一万多元。”庄浪县杨河乡张沟村村民王雪莲说。
近年来,杨河乡采取‘一核一带两基地’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种植基地保规模、加工基地保增值、基础设施保质量和联农带农保收入的思路,整流域流转土地进行中药材种植,全乡中药材产业拓展基础进一步壮大,中药材产业链附加值有效增加,逐步实现企业有发展、村级有增收、百姓有受益的目标。
据庄浪县杨河乡副乡长柳晓东介绍,杨河乡以张沟村中药材初加工基地为核心,划定中药材特色产业带,建成南部和北部山区中药材基地5000亩,主要以丹参、党参、黄芪、大黄、独活、木香等大宗药材为主,预计年产值1000万元左右,可带动4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创劳务收入360余万元。
工人们正在分拣药材
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中药材全链式产业
踏着冬日暖阳,走进位于永宁镇苏山村的中药材晾晒场,堆积如山的新鲜黄芪,经过工人们精挑细选和分类,整齐地排列在晾晒架上。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靠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蹚出了一条属于本村发展的富民产业致富新路径。
“我们苏山村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模式,充分发挥庄浪县东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流转土地860亩,种植中药材,辐射带动群众科学种植,并吸纳48人参与中药材种植全过程。预计人均年务工收入可达1.2万元以上,既盘活了村上的闲置土地,又实现了农户、村集体、合作社稳定三增收。”庄浪县永宁镇苏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晗说道。
近年来,依托生态优势、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永宁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在南梁打造中药材产业园区,在园区内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籽种、技术,签订订单销售合同,辐射带动园区周边的群众科学种植,让中药材成为带动群众流转土地拿租金、基地务工赚薪金、发展产业得现金的“药财”。
“今年,永宁镇共种植中药材3500亩,品种以党参,黄芪,冬花,丹参为主,预计产值达到1900万元,每亩纯收入可达2800元。在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还带动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为明年及今后中药材规模扩增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庄浪县永宁镇武装部长 石强说。
近年来,庄浪县依托生态优势、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集中连片发展中药材产业,初步形成了集中药材育苗、种植、收购、初加工、储藏和销售“五位一体”的全链式产业,推动了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品销路不断拓宽、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务工群众正在晾晒中药材
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延伸中医药产业链
在位于韩店镇的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园里,一车车沾满泥土的优质中药材被源源不断地运输到这里,统一收购,经过初加工后,远销全国各地。甘肃百富草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经理朱伟鹏正在和工人们一起忙碌。他说,“现在是在对刚从地里拉回来的黄芪进行晾晒,到六到八成干的时候,再人工分拣,初步加工,揉搓、晾晒等步骤。这些药材晾到明年的3月份,阴干到一定程度,我们用切片机或者切丁机进行加工成品,然后远销全国各地。”
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园是庄浪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甘肃百富草有限公司,建成集生产、加工、检测、储藏、销售“五位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我们公司今年中药材总种植面积有3000多亩,预计黄芪总产量可达到1000多吨、党参800多吨、大黄100多吨,我们和安徽还有甘肃周边的各大药企签订了销售合同,药材进行初加工后不愁销路,极大的带动了附近群众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甘肃百富草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苏荣弟说道。
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园坚持“公司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行模式,由公司统一向合作社、农户收购中药材统一销售,既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提高了产品单价,又稳定了种植面积,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公司还通过土地流转、设立产品最低保护价、就近吸纳当地用工等方式,建立了全方位的联农带农机制,为增加群众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我们投资8000万元,实施中药材产业园三期项目,建成了中药饮片生产线、中药检测实验室和智能化晾晒棚各1座,并配套购买晾晒架,饮片生产、检测等设备,真正将关山中药材产业园打造成集生产、加工、检测、销售为一体的中医药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不断延伸中医药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我县中医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庄浪县韩店镇人大主席杨世国介绍道。
点上开花,链上成景。从田间地头到车间工厂,从单一的中药材种植到集种植、加工、仓储、质量检测、新产品研发及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型民营企业,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园的发展之路映照着庄浪县中药材产业向全产业链迈进的发展历程。目前,关山中药材产业园带动周边970余户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入股和分散种植中药材等形式,年创收入912万元以上,户均增收9400元左右,使广大农户从中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杨河乡五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产业助农增收,中药材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本是农闲时节,但位于庄浪县岳堡镇岔口村的丹参产业园内却是一番繁忙景象。“从产业园建成以后,我就开始在这里干活,栽植、采收、晾晒、装车,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张来运是岔口村村民,今年,他借着镇上发展丹参产业的机遇,种上了中药材,忙完家里的活儿,他又来到了产业园打工,每天的收入可达到220元。
岳堡镇是庄浪县丹参主要产区之一,庄浪县丹参产业园就位于这里。庄浪县结合东西部协作资源与南开大学技术优势,实现丹参种苗的就地繁育,提升本土中药材价值和药性评测的稳定性,建成实验室、原代种苗繁育室以及丹参种质资源库,产业园每年可培育丹参种苗2000多万株。今年,全县种植丹参8869亩,整合6个乡镇17个合作社及大户散户种植丹参,预计可产丹参2000万斤,年种植收入可达5000万元,年加工销售收入可达8000多万元,解决全县3600多人就近就地就业,可创年劳务收入300多万元,提高了联农带农效应,有效助力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
药香遍野,沃土生金。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给群众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的路,也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随着今冬中药材采收的结束,聪慧勤劳的药农们已经又开始了下一轮的耕作。他们抢抓节令冬种,在高低错落的梯田上,播种下来年致富的希望。放眼望去,一垄垄覆好的地膜在初冬的暖阳下闪闪发亮,如丝如黛,一株株木香种苗沉睡在冬日的土地中,静待来年破土发芽。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植木香300亩,亩产4000斤左右,每斤1元,效益非常好。为了减轻明年开春种植压力,现在抢抓墒情,覆秋膜种植木香种苗,计划明年木香种植面积扩大到500多亩。”庄浪县农绣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军边说边将手里的种苗小心翼翼地埋进土里。
青山绿水孕育“天然药库”,“链式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目前,庄浪县以关山林缘带为核心区域,按照“两园一场七带”的布局,建设千亩集中连片示范带7处、千亩育苗基地1处。伴着关山深处袅袅药香,中药材正作为核心要素,以守正创新之姿,展现出持续强劲的发展势头。(杨璇 )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