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甘肃省民乐县凭借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生产绿色有机中药材的理想之地,大力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目前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首位特色产业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中药材材料本地种植、本地加工的发展模式,形成产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联结紧密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该县先后被评为“中国板蓝根之乡”“甘肃省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甘肃省唯一的“板蓝根优势种植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藏药区”“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药区”、河西地区唯一的“中药材种植主产县”等。
以“种植”为基础,促进中药材产业稳步推进。近年来,民乐县紧扣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仓储营销、品牌认证、技术服务等方面强化政策扶持,并积极争引国家和省级财政中药材标准化建设、基地初加工等项目资金,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中药材产业,有力地推动了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借此优势民乐县大力推进“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化运作模式,全面推行“小块并大块、一户一块田、一企一基地”建设模式,引导农户、种植大户和企业连片种植,已建成连片1000亩以上种植基地35个,培育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62个、种植大户73户,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9.7万亩;诚泰药业与扬子江药业合作建设板蓝根GAP基地1.2万亩,建设药食同源基地2.6万亩,全县中药材标准化生产面积达10.8万亩。
以“增效”为目的,促进中药材加工加速发展。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支持企业和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促进标准化生产,编制中药材栽培技术规程22项,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和认证标识,认定有机和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5.6万亩,7家企业取得中药材GAP认证,9家企业的25个中药材品种取得有机产品认证。开发的中药材“陇瑞源”“祁麓本草”“海潮湖”礼品包装深受消费者青睐,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的中药材品牌逐步形成。
以“服务”为保障,促进中医药创新能力提升。依托县中医医院医养结合养护院,开发保健养生茶、药膳产品4种,推广艾灸、蜡疗、针刀、针灸等特色中医药诊疗服务项目,建立以内部培训为主,外出学习为辅,特殊人才引进为补充的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体系,建立专业人才均衡、分布合理、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格局,确保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聚焦医院发展重点、难点、痛点,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与担当,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次、成熟型人才的引进。为居民提供针灸理疗、药浴养生等中医养生康复服务2万余人次。
以“产业”强科技,促进中医药合作交流培育。强化院地院企合作和试验示范,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河西学院、张掖市农科院联合建立国家中药材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民乐分站,先后引进黄芪、党参、当归、大黄、独活、羌活等中药材新品种14个,种植品种目前已发展到28种。大力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移动喷灌、覆膜垄作、工厂化育苗等中药材种植新技术成果17项。积极研发推广中药材种植收获机械,中药材机械化作业面积达20万亩。持续推进“互联网+中药材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项目,引进中药材种植、经营销售、仓储、物流、检验检测等72家企业入驻“西部药都”,25个中药材品种取得有机产品认证。同时,加强县内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外聘专家“三支”队伍建设,培养中药材技术员70多名,加强中药材技术指导服务,加快推进中药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为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有效促进中药材品质和产量的双提升。(供稿:民乐县市场监管局)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