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由中国医药卫生行业27家协(学)会共同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E药经理人和中国县域卫生承办的2025“声音·责任”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在京举办。来自医药卫生界的30余位全国及省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工信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领导及行业专家参会。座谈会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全方位护佑人民健康”为主题,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共话中医药发展。
01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赋能传统中药产业
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可以从AI赋能生产转型与研发创新以及医保政策协同三个维度来思考。首先,探索以数字化重构中药制造体系。当前,中药产业面临产能过剩与质量参差的双重挑战。利用AI技术构建全流程数字化生产线,从原料溯源到成品包装实现智能化管控。例如,从原料挑选、煎煮、干燥制粒,最后到产品包装,全程外线控制,全程可溯源提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以改造传统产业,使我们的中药产业从前店后厂到基本化、便利化。其次,可以通过智能研发破解中药创新困局。新药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是行业痛点。我们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借鉴以往药品研发经验和同类药物比较的成果,使中药新药研发更具创新性,更适合临床市场需求。最后,医保政策需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医保目录的调整和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给中药产业的创新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影响了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和非处方药品的质量。可以考虑将普药转为OTC药,退出医保目录,更好地方便患者购药,有利于科技需求的发展,和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将省下的资金赋予临床疗效确切,有充分的循证证据,临床不可或缺的品种,推动中药产业发展。
02 全国政协委员杨宇飞:开展“中体西用”的“智慧中医”交叉学科建设
杨宇飞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建议明确中医药交叉学科建设方向为“中体西用”的“智慧中医”,通过体现人工智能的智力解放和传统中医的智慧学问,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果和技术方法,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智慧中医学科体系。组建一批中西医相结合的名医及熟悉智能科技的专家队伍,开展“智慧中医”交叉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研究,并将其纳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工程”。同时,建议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将智慧中医交叉学科纳入八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试点,将中医药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和学科带头人纳入岐黄工程,促进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让中国人的创新走向世界。
03 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加快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
司富春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中医药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包含双重内涵。其一是中医药本身具备新质生产力基因。其二是中医药蕴含新质生产力要素。我国中医药产业基础研究仍需深化,尤其在中医药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领域亟待突破。此外,信息技术应用虽逐步普及,但中医药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加快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
04 全国人大代表赵菁:科技赋能中医药
赵菁 全国人大代表,通化谷红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构建智能科技中医药新格局。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筛选有效方剂,缩短研发周期;利用AI技术创建中药联合用药预警系统平台,助力中药大品种标准化建设;推动中医药产业智能制造发展,鼓励药企引入智能化理念,实现全产业链自动化、智能化精准控制,提质增效。关注吉林人参产业发展。建议加大人参产品审批力度,促进人参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制定全国统一的林下参溯源标准,打造国际品牌。
05 全国政协委员阮鸿献:进一步降低产业流通环节的成本
阮鸿献 全国政协委员,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推出了有关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全国统一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内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中药材也是农民种植,对农民群体的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希望国家在中药材运输方面也能有一些类似的支持政策,降低中药材产业流通环节的成本。
06 全国政协委员王宜:传统食疗文化正焕发新机
王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主任营养师中医药文化不仅是医学体系,更是根植于民族血脉的生命哲学。中医“治未病”理念贯穿全生命周期,是对百姓少生病、晚生病、病后少复发的健康承诺,在药食同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株草药、一味食材,既是治病良方,亦是生活日常。从《神农本草经》到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食养指南、食药物质目录,药食同源的智慧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药食同源的食物不仅要在老百姓的餐桌上,也要在商超中,更重要的是产业中要牢固树立对老百姓靶向服务的目标。助力健康,从饮食开始。
声 明来源:E药经理人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