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中医,开了处方,医生问:“你要中药饮片,还是直接煎好的汤药?”
(图片由 ChatGPT 协助制作)
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题,正在变成一个让越来越多患者“纠结”的大问题。
作为中药行业从业者,我必须要说一句实话:
这道选择题的背后,不只是便利与否,更关乎疗效、品质,甚至健康的保障。
什么是中药配方饮片,和“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有啥区别?
在现实中,我们常听到的“中药”其实有三大类:
• 中成药:制成片剂、胶囊、口服液等现代药型,是“西药化”的中药,方便但组合固定。
• 中药配方颗粒:把传统中药饮片进行“提取、浓缩、干燥”,制成单味颗粒,便捷但质量波动大。
• 中药配方饮片:按传统炮制方法制成的单味中药,由中医“望闻问切”后开方配伍,是目前最能体现“辨证论治”的中药形式。
我个人更推荐“中医开方 + 中药配方饮片”的传统方式,它是中医最原生态、最因人施治的体现。
当然,也有不少真正把疗效放在首位的中医诊所和中医馆,从选药、取药到煎药,全流程坚持亲力亲为。“荃豆中药”平台就汇聚了数千家这样坚持真材实料、真方实煎的优质基层机构。
并不是三甲医院的处方不靠谱,而是这碗药交给谁煎、怎么煎,才决定它是不是“真正为你定制”的中药。我宁愿相信那些亲自把控每一道工序的中医小馆,也不愿喝一碗来路不明、交由外包机构炮制的“外包汤药”。
问题在于——今天的药和昨天的不一样
无论是哪一种中药,都面临一个核心问题:缺乏基准物质,缺乏对应的质量控制标准。
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同样的中药,你今天喝的和昨天喝的不一样!你以为你一直喝的是“10克黄芪”,其实基准物质、来源、品质都不一样。
中药配方饮片虽然遵循传统,但在代煎代煮环节,更是“黑箱操作”的重灾区。
全程视频监管≠质量保障
很多地方推出了中药代煎服务的“规范”——比如提供全过程录像、专属标签、扫码追溯等。但实话实说,这些手段无法真正解决“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的问题。
比如:
• 录像只拍表面,谁知道你抓的那味药是不是“真货”?
• 标签可以打印,药材质量怎么查?
• 扫码能追源,可如果源头就是“造假”呢?
我们看到有药店公然把党参当人参卖给顾客,你还敢放心地让他们关着门煎药、封装、送到你家门口吗?
⚠ 代煎代煮,风险重重
不仅是个别药店,一些“互联网中医平台”也在疯狂扩张代煎业务,挂名专家,流水线煎药,缺乏标准、缺乏监管。
问题的本质在于:
• 中药配方饮片缺乏统一、可量化的基准质量控制标准
• 没有数字化手段实现全过程可控
• 行业“地方规范”众多,执行混乱,甚至被违规者利用成为“合法遮羞布”
说得再直白一点:你的药,还是不是医生给你开的药,谁知道?
✅ 解决方案不是“不代煎”,而是“有标准 + 有工具 + 有监督”
我们需要的是:
• 建立中药配方饮片的基准物质质量标准
• 推动全面数字化质量控制系统,通过AI建模、图像识别、可视化质控等技术手段,实现“标准可视化、操作可追溯”
• 倡导基层医生“看图识药、点图购药”,避免错配、假冒和欺诈
写在最后
中医药要现代化,绝不能只靠文化情怀和职业操守撑起来。
中药疗效是科学,不是玄学;质量标准是生命线,不是“讲诚信”的道德赌注”。
别再让“党参冒充人参”成为笑谈,别让患者喝了一碗汤药却没有喝到处方。
每一位患者、医生、药师,都是守护中药品质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