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咚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产业研究员)
在2025年7月15日央视一档节目中,白岩松在谈及新一轮药品集采政策时,强调:“药品最重要的是疗效,患者该有选择权”,并指出:公立医疗系统正在通过集采“反内卷”。公立医疗系统反内卷正在得到重视。
然而,在普遍重视公立医疗系统内卷的时候,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市场,却在“越卷越劣”。
在我们欣喜于公立医疗体系借助集采控制药价、淘汰劣药、提高用药性价比的同时,却忽视了非公立医疗体系正逐渐成为药品价格战的主战场、劣质药品的避风港、药品监管的真空地带。
近年来,随着政策开放,互联网医药“三方平台”应运而生。三方平台通常连接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尤其是中小批发企业)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平台以撮合、交易、物流、数据为主要功能。
这本可以成为助推药品流通效率和降低社会用药成本的改革力量。然而现实是——绝大多数平台在“价格驱动流量、利润驱动撮合”的商业模式下,放弃了对药品质量的最基本守门人责任。
这就形成了“平台不看质量、只看价格;医疗机构被价格诱导、难辨好坏;劣质药生产企业借机上位;高质量药企被迫下水”的典型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非公立医疗机构承载着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基层医疗、慢病管理、康复、养老等方面作用巨大。如果放任其药品市场陷入无序的低价竞争,终将损害整个行业的可持续性。
要真正实现“药品不内卷、患者有选择”,不能只靠公立集采一头拉动,更要在非公市场构建起优质药品优先、合理价格引导、数据驱动监管的新机制。
真正的“反内卷”,不是全面低价,而是价值导向、疗效导向、责任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