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咚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产业研究员)
自2025年8月1日起,国家药监局正式施行《中药饮片标签管理规定》,明确所有中药饮片出厂时必须在包装标签上标注保质期。这一新规的出台,标志着中药产业链“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进程进入全新阶段。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进一步加工的关键环节,而饮片标准的提升,必将倒逼中药材种植、采收、储运等全链条发生深刻变化。更重要的是,在3.1类创新中药、基准物质及其控制标准等新政策的推动下,中药材产业正站在一次结构性变革的门槛上。
从监管角度看,“保质期”不是为了限制传统,而是为了守护安全与疗效。现代药品监管的底线原则是:可追溯、可控、可验证。而中药饮片此前存在如下广泛问题:
设定保质期,意味着要用科学方法控制药材质量变化的周期规律,这是国家药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常规做法,也是中药走向现代化的基础步骤。
保质期管理是中药饮片“可控质量”的前提,而更深层次的变革正来自于政策与标准体系的重构。
据国内中医药及其产业化领域知名专家、【荃豆中药数科】创始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原上药集团高管吴佩颖教授分析指出:
“3.1类创新中药政策,正在推动整个中成药行业基于基准物质的重做一次。”
这意味着未来的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必须建立在量效相关、物质基础可控、组分清晰的前提下,而这些都依赖于高质量、标准化、溯源明确的中药材与中药饮片作为基础。
中药材从源头开始,将逐步纳入“基准物质及其控制标准”的统一评价体系,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经验或感官鉴别,而是要进入可检测、可量化、可追踪的科学范畴。这是中药材走向高质量发展、实现与现代医疗体系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
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干燥工艺、农残控制、含水率等,都将影响最终饮片保质期的评估结果。未来,中药材产地的采收标准化、储运清洁化、加工初筛数字化将成为刚需。
☑ 对策建议: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应尽快推进道地药材产地加工中心建设,配套冷链、净选、分级系统,避免原药材在未加工前因环境不当而“透支寿命”。
当前药材流通体系大量依赖批发市场与囤积炒作模式,一些大宗药材(如甘草、黄芪)动辄存放数年。设定保质期后,库存周期过长的“陈货”将直接失去流通价值。
这不仅是饮片使用安全的问题,更是影响中药材价格稳定性的系统性隐患。正如行业俗语所说:“涨三年、跌三年、不涨不跌又三年”,药材价格的剧烈波动,使种植户在高价时盲目扩种、低价时大面积亏损。一些地区为了追求高产,甚至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催长剂,严重破坏中药材的生态基础和品质稳定性。
☑ 对策建议:行业亟需构建“数字质控+期限管理”+“产地直采+动态轮转”的中药材智能仓储体系,推动去中间化、去投机化、向长期稳定供应链结构转型。
如陈皮、茯苓、半夏、麻黄等,确有部分品种具备“经陈更良”的性状。强制标注保质期并非否定“陈药”,而是要求以科学证据与稳定性实验,给出合理的期限依据。
☑ 对策建议:国家应出台配套指南,对“越陈越好”类药材进行专项研究、分类备案管理,结合质量变化规律设定差异化的保质期标准,而非一刀切。
不少中医药爱好者质疑:“几千年的中药,为什么要设保质期?”“化石级的龙骨、矿石类石膏都需要设期限吗?”
这些质疑反映了部分人对“科学设限”的误解。设定保质期,不是否定传统,而是让中医药在更高标准下被公众、医疗机构和国际市场接受。
现代化 ≠ 西化。
现代化意味着用“数据、标准、系统”来表达中医药的价值,而非抛弃其理论体系。
中药材是中医药的根。饮片设定保质期只是开始,更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已然启动。在创新中药、数字监管、国际认证等多重驱动下,中药材种植、流通、加工、使用的每一环节都将被重新校准。
这将推动中国中药材产业进入一个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时代:
对种植者,要向“绿色、可控、标准化”转型;
对流通者,要摒弃“囤积-炒作”的老模式;
对加工企业,要构建“基准物质-稳定性-效能一致性”的饮片评价体系;
对政策制定者,要构建“科学中药”的中国路径。
“大清亡了,辫子剪掉了,不能让心里的辫子还留着。”
中医药传承数千年,正因它能不断与时俱进。
今天,科学化、制度化、数字化正是中药材最好的传承方式。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中药材天地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