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璟瑄 记者 樊未晨
一份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间,在全球范围内以英文发表的中医药科研产出实现接近三倍的增长,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0.6%,是全球科研增长率的两倍多。
近日,香港浸会大学与科学信息分析机构爱思唯尔对外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2014年至2023年间的中医药研究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重点展示其发展趋势、研究重点的转变、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及主要贡献者。通过系统化数据反映中医药研究的快速发展、跨学科融合等特征。报告认为,一系列指标体现出中医药这一古老医学实践在现代科学中的演进与蓬勃发展。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强化中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研究探索企业主导的中药重大科研选题机制,提升技术攻关、中试验证和产业化能力,加快推进绿色智能制造和关键装备研发应用。意见还提到: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研发、检测、交易等产业平台建设,加大对香港特区政府中药检测中心的技术支持。
“如今报告显示,中医药研究的高被引论文比例和整体引文影响力呈上升趋势,惊讶且高兴,但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对于中医药研究的强大吸引力,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吕爱平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内地和港澳的政策都在加大鼓励中医药研究走向现代化、国际化,这样的大背景吸引了许多对天然草药产物感兴趣的科学家加入这个领域。
中医药科研正在走出更亮眼的“国际范”。报告显示,从中医药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国家和地区上看,中国大陆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是美国,韩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也在中医药领域十分活跃。
近十年中医药科研的快速发展,也体现在研究热点上的转变。报告指出,2014—2018年中医药科研产出排名第一的主题是耳穴疗法,其次是人参、太极等人文分析。而2019—2023年期间,结合肿瘤学、免疫学、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主题的科研产出呈现显著增长。中医药如今已经不再局限于补充和替代医学领域,而是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特性。
“这一领域每五年或每十年就会有比较大的改变,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恰恰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途径。”在吕爱平看来,中医药的未来发展目前很难直接预测具体方向,“从一开始的太极、针灸,到后来的草本制药、网络药理学,未来的中医药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在交叉融合研究上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尽管目前中医药科研成果令人瞩目,但缺乏高质量临床研究仍是中医药走向更高水平的瓶颈。吕爱平注意到,当下很多疾病的治疗手段已经是“中西结合”的,“我们仍然需要高质量的、与中医药干预措施相关的疗法,而这些干预措施背后涉及的质量标准问题、作用原理问题都需要临床研究来解决”。
在克服现有挑战、探索中医药未来发展潜力的过程中,当下给多个行业带来深度变革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助一臂之力?吕爱平表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其最大优势是“加速和模仿”。他举例称,以往对患者“望闻问切”可能需要10分钟,但人工智能可以通过高效模仿把时间缩短到5秒。
“但这并不是影响中医药研究最关键的因素,而是如何从中医理念出发,用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发现‘新的东西’,比如新的健康分类、针对某种慢性疾病的新的治疗方案等等。”吕爱平认为,未来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将中医、西医生命科学等来自全世界科学家的研究数据进行整合,帮助医学领域找到新的突破口,真正促进人类健康福祉。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中药材天地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