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3月19日,湖北襄樊市襄城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工作人员来到欧庙镇,为襄麦冬专业合作社颁发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2013年度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公示牌,这意味着襄麦冬合作社将获得国家42万元的财政补助。
是什么让一个小小的合作社,获得国家如此大的支持?3月20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襄麦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帮杰。
与麦冬的不解之缘
曹帮杰介绍,全国有两大麦冬生产基地,一个在四川,另一个就是襄城区欧庙镇。欧庙镇位于汉江西岸,拥有丰富的砂土。砂土保湿性、通透性强,富含有机质,特别适合麦冬生长。
20多年前,曹帮杰是一名农技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曹帮杰回忆说,当年大家都扎堆种麦冬,麦冬的产量和品质不能得到保证。为重点研究麦冬高产种植方法,曹帮杰拿出自家半亩田做试验。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从地里挖出几株麦冬,对其叶长、根茎长进行对比记录。经过6年多的试验,他终于掌握了麦冬的播种、田间管理、无公害病虫防治等技术。
2001年,曹帮杰按自己的方法种出的麦冬,因为长得好、产量高,吸引了附近许多农民过来参观学习。于是他把自己总结出来的这套方法印制成册,向农户们发放了10000多份。
“有了规范种植技术,农民们的收入大大增加。”曹帮杰说,以前每亩地只能产三、四百斤麦冬,现在每亩能产八、九百斤麦冬,比原来翻了两倍多。
$pager$
农村税费改革,给强者带来机遇
2006年,湖北省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欧庙农技站变成了镇政府“以钱养事”的民办非企业组织。没了铁饭碗,对他来说是一个难得机遇。曹帮杰决定大规模推广麦冬高产栽培技术。
在妻子郭玉娥的建议下,曹帮杰把当地12家麦冬种植户聚集起来。他先是对每家农户进行种植技术培训,统一进行田间管理,然后再从每家选出1人,负责推广麦冬高产种植技术。
曹帮杰告诉记者,因为有规范的种植技术指导,2006年,这12家麦冬种植户平均每家增收了1000多元。看到这些,许多农户都想加入。也就在那时,他开始酝酿成立麦冬合作社。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这天,湖北省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襄江襄麦冬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此时合作社成员已增至106人。
成立之初,曹帮杰信心满满,还顺带做起了蔬菜生意。他购买了一批设备,用于蔬菜加工、清洗和包装,还在市区的蔬菜批发市场租了间门面,但结果却让他后悔不已。由于欧庙的蔬菜在市区没有竞争优势,一年下来,他竟亏损了20000多元。
在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后,曹帮杰认为:只有做专才能做大。
$pager$
筑梦百亿大产业
谈到麦冬的发展前景,曹帮杰说,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要把“襄麦冬”打造成百亿元大产业。
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梦想呢?在市场拼搏了多年的曹帮杰领悟到,在农村做农产品生意,如果没有特色就很难发展壮大。
为进一步了解麦冬的保健功能,曹帮杰与合作社几个成员专程到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翻阅资料,没想到竟发现了麦冬茶的典故。据传,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隐居在襄阳隆中的诸葛亮,采得一小袋隆中的麦冬果,每天泡水饮用。半年后,诸葛亮感觉精神极佳,容光焕发,记忆力大增,便称之为“隆中之宝”。
曹帮杰说:“诸葛亮的故事让麦冬注入了文化内涵,在合作社成员的商议下,麦冬茶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诸葛亮秘茶。”
2011年,曹帮杰的无公害栽培技术获得专利,更促进了“诸葛亮秘茶”走出襄阳。近几年,襄麦冬合作社的深加工产品“诸葛亮秘茶”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还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2013年,市农发办补助特色农产品,襄麦冬合作社是全市第一家获得财政支持的特色农产品合作社。曹帮杰说:“有了资金扶持,我们购进了最先进的清洗和烘干设备。清洗设备1天的工作量相当于100人的工作量,清洗效果也更好,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升了麦冬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襄麦冬合作社正在申报‘健字号’麦冬茶生产许可证。”曹帮杰说,申报成功后,合作社将进一步改进加工技术,以提升诸葛亮秘茶的品质。
曹帮杰还告诉记者,近年来,“诸葛亮秘茶”供不应求,产值逐年递增,2013年产值达到17亿元。目前合作社正在寻找配方,打算生产罐装麦冬饮料和麦冬即食产品。如果顺利的话,再过四五年,他就能实现打造“襄麦冬”百亿元大产业的梦想。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