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河北安国市(古称祁州)是著名的药都之一,素有“药都”、“天下第一药市”之称,与河南禹州并称为“南禹州、北祁州”两大药市。正所谓“药不进祁州无药味”,也就是说这药若是不在祁州走一趟,可就一点药效都没有了。
城市转型 无奈选药业 安国“药王”引商机
历史上的安国,并不是良田沃土之地,沙碱连片、不毛之地甚多。贯通安国境内的古唐河数次翻腾,给安国留下的是寸草难生的沙带,再加上它境内的旱涝、虫害,当地百姓生活十分艰难。从唐朝起,安国市内特大灾害有百余起,再加上境内战乱频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因种种原因,安国的百姓没有办法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无奈之下,他们开渠筑坝、垦荒治沙,选择了药业。即便如此,安国能成为“药都”,还要感谢药王庙。
据《祁州志》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安国的一名医生医治好了秦王廷美的顽疾,当宋廷准备加以封赏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治病的人了,于是便假托神灵显佑,在安国南关建立药王庙。
还有一种记载说,安国药王庙中祭祀的药王是邳彤。邳彤是汉光武帝刘秀属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被封为灵寿侯,曾做过曲阳太守。邳彤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还酷爱医学,在民间倡导和扶植医药行业,为当时的黎民百姓采药、种药、制药、行医等付出了很多心血,受到百姓的称赞和爱戴。邳彤死后,就葬在了安国的南关门外。
药王庙一经建立,便招徕安国四邻州县众多进香祷医求药者,于是便形成了香火会。随着香火会的日益发展,再加之南宋皇封“药王”,促使安国香火会规模进一步扩大,使众多的药业协会带着本地的药商前来安国聚集,但此时的安国仅仅是一个雏形的药材交易场所,范围也仅限于本县及邻近各县。
$pager$
城市优势 药商云集 借水运变中药材集散地
直至明清年间,安国成为南北交通必经之地,车马交通极为便利,又借着境内沙河、潴龙河水运的便利,顺流能直达天津,转海运可达营口、香港等地;更有滋河入深泽、无极、正定而入山西省,因此,它成为了闻名世界的中药材集散地,赢得了“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
东北、南方、西南各地的药材都在这里交易,像赵州每年都要从安国运入一万余斤,当然保定等地也不例外。还有少数州县也向安国运送药材,赞黄县每年运往安国的药材就有一千斤以上。
至同治、光绪年间,安国已成为全国药材集散的总枢纽。每年的六七月间,码头上的船只来来往往,每日装卸货物的人员也是络绎不绝。
参加安国药材交易的地域,几乎涉及到全国各地,就连远在南洋、日本、朝鲜等国的药商也远道前来。而且安国药市交易的药材不仅有当地及邻近各县的药材,还有大批的外地产品运来祁州销售,京通卫帮运来北京同仁堂(600085,股吧)和天津达仁堂的丸散膏丹,陕西帮运来当归、枸杞,广帮运来的东南亚的名贵药材等等,使安国内大小街道药材堆积如山,满屋满院,四处可见。运输药材的大车不下数百辆,驼骡队绵延数华里,一派繁荣景象。
安国药市的规模快速膨胀,药材交易品种增多,数量也越来越大,促使着交易时间的延长,春庙五个月,秋庙七个月,全年不断。春庙以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正期,秋庙以农历十月十五日为正期,这两天前后为药材交易的高峰期。这时,药王庙前和主要街道以及药店、客栈、娱乐场所悬灯结彩,热闹非凡。
庙会期间,各地药商云集,整个安国,药气熏天。各路客商每天交流药材的数量多达数千万斤,成交额达白银数万两。天津开埠后,安国的药材不仅供国内市场所需,还成为出口的大宗货物。据津海关年报档案记载,清末在自天津港(600717,股吧)出口的所有大宗货物中,药材出口量仅次于棉花。
$pager$
行业发展 加工精细 槟榔百片片薄如纸
宋代至明初,安国药市的药材加工仅是为了便于药材包装和运输而进行的粗加工。明代中期,药市上经营饮片和成药的“片子棚”和“熟药铺”到处可见,还出现许多制作成药的店铺。三槐堂、体延堂等著名字号除经营自制饮片外,还精研方剂的合成,三槐堂研制的“地榆槐角丸”,体延堂生产的“虎骨酒”、“小儿回春丹”等中成药最为著名,畅销数百年而不衰。
明末清初的时候,药商开始由单一的药材经营转为加工、经营并举,技术高超的药工格外受器重,工薪比一般工人高出几倍。清中后期,无论是商家还是客户,对药材的选料、切制、炮制工艺要求更严格。
尤其是切片加工工艺,堪称全国药材刀切的楷模。为了便于发挥药效和美观,切片不仅有厚薄之分,而且有圆片、柳叶片、雪花片、鱼鳞片、空心嘴的差别。一个大似枣,坚如石的槟榔,经浸泡软化后,可切成100多片,片薄如纸,可随风飘扬,被药界称作“百刀槟榔”。安国加工的半夏、南星,切成的片子薄如蝉翼、轻若飞絮,放在手心吹口气,饮片便可翩然飞空,被称为“蝉翼清夏”。如此令人赞叹的绝技不仅使药商获取厚利,更成为了安国药材市场不断繁盛的重要原因。
配套完备 安国为药店专属进货地
凭借丰富的药源和精湛的加工技艺,中成药店涌出,并出现一批百年老字号名店,它们的选料不怕价高,只求货好,这其中“举步可得天下药”的“药都”安国功不可没。
安国药材市场汇集了国内外种类繁多和各等级的药材,可供选择机会多,而且安国靠近北京、天津,在当时交通落后,信息交流手段不发达的情势下,选择安国药市明显降低了购买成本。安国的金融、药材初加工等各项配套服务完整及时迅速,更是吸引大批中药店的魅力之一。
同仁堂和安国就保持了百余年的血脉联系,自康熙八年,同仁堂建店,到1723年同仁堂“包揽清廷宫内用药”,开始向紫禁城供奉御药,它的原料药材主要是来自安国药市。同仁堂选的药材都是最好的,大黄挑最瓷实的,犀角挑最好的,出的价钱也是最高的,药量也是最大的,许多药几乎是由同仁堂垄断,最多的时候同仁堂的选购量能占整个市场90%以上。这种情形下,同仁堂和安国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安国重修药王庙时,同仁堂也曾出钱资助。
不仅北京,祁州周边各县市的大中药店进出货大部分更是依赖安国药业市场。《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后,天津隆顺榕药庄为扩展业务,从热河围场等地收购药材,运销安国,再由安国运回药材,并在安国开设驻庄。正定县最大的药店济和堂药店,所经营的汤剂饮片药材绝大部分来自安国的药材交易会上,保定中药业的首户万宝堂药店,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都是从安国进货,采购人员长期住那里打探行情,收购地道药材。
$pager$
行业制度 缔结药帮 帮规严苛为防泄密
清代,安国药材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外地药商集中于某一药材集散地,为了行业竞争的需要而团结起来,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依据地区组成药帮,称为“十三帮”。
康熙年间,怀庆药商打入安国市场,由肩挑贸易到车船贩运,由小到大,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怀帮队伍。其中,最著名字号是杜盛兴,杜盛兴在安国办起了经营四大怀药的药材行,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凭借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信誉,使“杜盛兴”老字号做到了上百年长盛不衰。同治初年,怀庆药材商人的各地负责人经过会议研究,订立帮规成立怀帮,又名怀货庄,成为安国十三帮之一,所有怀庆的药材商都是怀帮的成员。
为了维护本帮和业主利益,各药帮都建立严格的帮规。樟树帮规定不准招收外籍学徒,不准同外籍妇女通婚,避免泄露内情。还有的帮派规定非本帮成员不准从事其业务活动,学徒期间要为老板做一些家务劳动,期满后还要为业主低薪服务数年等等。
两大药市 药材商号遍布四周
随着安国药材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他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不同行业自然形成了“五大会”。五大会是本地药商和外地其他行业的商人,以在药市的经营地点和货物种类而形成的组织形式,虽然在规模和资金上远远比不上十三帮,但它对于安国药市还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大会”中的南大会,即小药市和北大会,即大药市、南关药市,可以说是安国药市的中心所在。宋代,药市初兴,交易市场仅限于药王庙前,随着对药王崇拜者的增多和药材贸易的兴盛,药市不断扩大。到明清,药市开始以药王庙为中心向四周拓展,形成大药市、小药市专门药材交易市场。大药市四周都是药材商号,中间有2500多平方米的交易场地。小药市位于药王庙以北,大药市以南,小药市内街巷纵横交错,除了少数的居民住宅,多为外地和本地药材商号门店。乾隆以后十三帮五大会和安客堂形成,南关药市聚集了大批的药材商,成为了全国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
文/肖莹 制图/周建文
相关专题
产业变局在即 传统药市如何冲破迷雾
相
产业变局在即 传统药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