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一个被当地人自嘲为是用周边三县“边角废料”组成的县,一个曾被上级领导感叹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30年来,宕昌作为全国扶贫攻坚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一直在脱贫之路上苦苦探索,艰难前行。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扶贫开发的思路从低水平的“撒胡椒面”,向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转变,随着市场力量的充分释放,随着“双联”行动的深入推进,宕昌正在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
宕昌贾河乡各里村全貌
面貌之变
宕昌县,是由武都、岷县、舟曲三县部分边缘相邻地带拼盘而成的一个山区传统农业县。1983年以来,宕昌县就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1998年,新华社记者在车拉乡实地调研时,看到的仍然是“难以置信的贫困”:处处茅草屋,盖房无片瓦,群众从乡里到县城办事,一走就是大半天,偏远村的群众甚至有人一辈子都没进过县城。
“车拉是宕昌贫困的缩影。自然条件差、灾害频繁、基础设施薄弱,多种困难交织在一起,相互掣肘,当时的贫困真是积重难返。”宕昌县副县长贾爱会说。
近日,新华社记者再访车拉乡,宽敞的通村公路,齐整的砖瓦房屋,连片的牛羊圈舍……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出现在眼前。
车拉的巨变始于2010年“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试点。宕昌县通过规划先行、项目支撑、部门帮扶、群众参与等措施,累计争取财政扶贫资金2402万元,整合18个部门帮扶资金3160万元,在车拉乡启动实施了危房改造、通村公路建设、行道树栽植、特色产业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
“整乡推进只用了3年时间就还了车拉乡基础设施30年的旧账,制约发展的诸多瓶颈被一举突破,贫困不再是积重难返”,车拉乡党委书记乔鹏飞说。以道路为例,虽然距离县城仅30公里,但过去由于不通路,步行需要6个小时,即便有钱,建房材料也运不进来,村民只好就地取材,上世纪90年代,虽然政府一直决心消灭茅草房,却难以实现。如今短短三年间,车拉乡就消灭了茅草屋。
木耳乡布竜村辖6个社,223户1054人。在当地,“水”是制约布竜群众发展的头号难题。每天吃水、用水都要到山里去背,简单的生存所需都要至少绑缚每个布竜人家中的一名壮劳力。“有女不嫁布竜里,上山背水要命呢”是当地流传多年的俗话,婚嫁的走向反映着布竜人生存的挣扎和艰险。
去年5月,宕昌县将布竜村确定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示范村,整合项目资金,率先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已建成人饮工程1处,埋设管道6000米,自来水全部入户。木耳乡党委书记沈吴海说:“通水,对布竜村来说,不是单纯的加法,而是乘法。一名劳力从背水上解放出来,就能腾出手来发展产业。”
据宕昌县扶贫办介绍,2010年以来共争取财政扶贫资金1.91亿,实施完成了阿坞乡麻界、粗路、沙湾镇老庄等93个村整村推进项目,使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群众从艰险的生存环境中解放出来,积极投身增收产业之中。截至2013年底,宕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2元,同比增长29.9%。
宕昌县已实施和正在实施177个村的整村推进,4个整乡推进和4个整流域推进项目。“按照目前的进度,全县所有乡、村10年可以实施一轮。届时,基础条件改善的宕昌将站在一个更高的发展起点上。”贾爱会说。
$pager$
宕昌县城鸟瞰
产业之变
汽车驶上海拔2500米的拉路梁,万亩梯田气势恢弘。宕昌县扶贫办主任黄俊禄介绍,这里已经建成5万亩药材种植基地,该基地去年中药材产量达到2.8万吨,总收入达到4.6亿元,人均毛收入能达到8500元。
宕昌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的美誉,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已查明的野生及家种药材有690多种。中药材是当地群众家门口的“金饭碗”。但中药材种植长期处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状态,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民长期捧着“金饭碗”受穷。
而到了2013年,宕昌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39.5万亩。在县农牧局的帮助指导下,仅庞家乡就建成了6个中药材科技示范点。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去年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累计达到2.2万亩,其中药材育苗面积达到6244亩。
庞家乡乡长杨文全告诉记者,过去种的少,药商收药等待时间长,成本高,就不愿来收。现在庞家乡的中药材种植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优势,吸引药商蜂拥而至,药材等不到出村,在地头就被收走。
为了能使贫困群众早日端上“金饭碗”,宕昌县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曾走过不少弯路。在县里农牧口工作多年的干部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县农牧局曾用贷款从外地购进大量柴胡苗和黄芪苗,为了推广种植,要求农牧局干部个人贷款修建日光温室,每个干部再向农户推广种植一亩黄芪。由于缺少科学种植的技术和对市场的分析研判,15元买进的苗子,一年后却只值5毛钱。干部群众都赔了本,到现在,一些干部的贷款还未偿清。
教训让当地干部体会到,发展产业,政府空有一腔热情不行,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摒弃一味依赖行政推动的思维,通过关键环节的服务来引导群众。
宕昌县政府与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建立起院地合作关系,每年请这些院校的专家共同分析市场,预测趋势,筛选出来年市场欢迎的品种,但品种的选择权仍在群众手中,政府采取农资补贴等形式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只要种植政府推广的品种,每亩地发放25公斤化肥和6公斤地膜。
这种在市场分析基础上的科学引导,逐步打消了农民的“将信将疑”,也基本得到了市场的印证。现在多数农民都会主动选择政府鼓励的品种。
在宕昌,哈达铺的中药材物流中心正在建设,理川中药材商贸交易城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市场集聚的效应。宕昌县党参苗收获的季节,药商和药农间的交易每天持续到深夜,火爆的“药材夜市”成了陇东南津津乐道的市场佳话。
宕昌县开拓中药材市场的探索远没有止步。经过努力,宕昌县的当归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产品认证;“哈达铺当归”和“宕昌党参”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去年10月,甘肃首个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站--甘肃省现代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宕昌站在理川中药材市场成立。矗立在市场一侧的电子显示屏实时提供全国各地的中药材种植和收购信息,药农在家门口就能了解全国中药材市场的动态和质量价格走势,面对变幻莫测的大市场,手中有了定价权和话语权。
$pager$
宕昌羌寨——鹿仁村
精神之变
驱车进入宕昌县阿坞乡麻界村,只见村容整洁,村道平坦,就连路边的垃圾箱周围也看不到遗落的垃圾。新建的文化广场上,除了大戏台、篮球架和健身设施齐备外,还特意保留着一座老房子,陈列着麻界村传统耕作工具和家什。这间古色古香的民俗博物馆,与周围修葺一新的民房,形成了鲜明的新旧对比,也体现了村里的独特用心。
记者在宕昌走访的10余个村庄,都像麻界一样,令人耳目一新。村容村貌改善了,宕昌县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破陋习、讲卫生、树新风,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村民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振。过去,宕昌农村的破败是出了名的,如今,宕昌文明新村建设成为陇东南一景。
宕昌干部队伍中间一度也曾存在“庸懒散软奢”的风气,2011年,宕昌县委、县政府用了100天左右的时间开展了一次干部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整顿期间,县纪委、监察局共开展干部纪律方面的明查暗访76次,县纪委甚至派出工作组在政府大院门口跟踪拍摄迟到早退现象。为了建立改变干部作风的长效机制,宕昌县出台一系列加强作风建设的举措:在县委办公楼大厅显示屏上定期公开县委全委会、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全体会、县政府常务会等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开通了“宕昌县权力公开透明网”,让百姓监督权力运行;等等。许多措施直接拿领导“开刀”,在贫困地区堪称“大胆创新”。一位县领导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如果自己工作抓得不得力,哪一个环节都过不去!
2012年,甘肃全省掀起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处在扶贫攻坚关键时期的宕昌县,共有来自省、市、县的184个单位的4399名干部参与帮扶。在宕昌县“双联”行动办公室主任杨江林看来,“双联”行动最大的作用在于解放了宕昌农民的思想,改变了过去封闭保守的观念。宕昌县将贫困村的实际情况、贫困户的迫切需求和帮扶部门职能特点、帮扶干部的业务优势进行精确对接。帮扶部门和帮扶干部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项目,更重要的是打开贫困村、贫困户与外界联系通道,开阔了贫困户的视野,帮扶干部和贫困地区群众在互动中激发起脱贫奔小康的自信。
记者在宕昌采访期间发现,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面对记者,不再抱怨宕昌条件多么艰苦,也不再陶醉于近年来的变化,而是自信地向记者推介他们在与周边的比较中发现的优势:三条铁路、一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宕昌即将从过去“几不管”的“边角废料”变成西北通向西南的重要枢纽;宕昌已经成为中药材种植大县,正在建设流通大县,将来还将成为仓储中心,从“药乡”到“药库”,将为宕昌提供多少商机;拥有大河坝、官鹅沟等自然美景和羌藏风情的宕昌也将因为交通改善成为周边大城市的“后花园”。这些优势的发现和发挥,无疑将成为宕昌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