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昔日的农业“明星作物”,在海南岛陨落或面临消亡的,不仅仅是腰果。
棉花、剑麻、芝麻、山兰稻、小麦、高粱、香茅、海南砂仁……都曾在海南岛大面积种植,甚至闻名全国,畅销国内外,但如今它们已经逐渐消失或零星种植。
这些没落的农作物,其中很多是海南特色农产品,梳理它们的没落原因,应可给海南农业发展带来启示。
如今,占据海南农业半壁江山的冬季瓜菜,其实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历史上很长时期,海南岛蔬菜品种单一、产量低,长期依靠岛外供应。但是,在粮食和蔬菜短缺的年代,海南却有不少特色农产品闻名全国——
棉花、黄麻、红麻、剑麻等
昔:海南栽棉全国最早 唐宋时期属贡品
今:海南产麻棉纺织品已难见
5月26日,三亚一景区内,导游带着游客,来到黄道婆雕塑前,介绍道:“在元代,上海人黄道婆逃难到海南,在这里学会了纺织手艺,回到家乡后,教人制棉,并传于大江南北,使得江浙成为全国纺织中心,因此黄道婆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一位游客疑问道:“海南不种棉花,怎么会有制棉技术?”
其实不然。虽然现在海南见不到棉花,但是过去棉花一度成为海南的主打产业。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陈光良研究认为,海南岛是我国栽培棉花最早的地方之一,海南古代移民从东南亚引进多年生的“吉贝棉”不会迟于秦汉年代。
1990年代,海南省组织了20多位农业专家,经过数年编制了《海南省志—农业志》。专家们认为,宋代,海南棉花已经输往内地,织布手艺更是享誉全国。元代大力推广植棉,海南成为棉花向北推广的基地。本岛西部南部,是棉花分布的中心,家家户户种植棉花,手工纺织技术精湛。此时,黄道婆把崖州传统纺织手艺带到家乡松江府,带动了长江下游的纺织业大发展。
史料记载,在唐宋时期,海南的棉织品已经成为贡品。绍兴三年(1133年),十二月十七日一次上贡京师的9种纺织品中,海南岛独占5种,有“海南氍盘布”、“海南吉贝布”、“海南青花氍盘布(被)单”、“海南白布”、“海南白布皮(被)单”等。
其实,历史上海南纺织业兴盛,纤维类作物一度种植面积较大。除棉花外,黄麻、红麻、剑麻等,也曾辉煌一时。统计数据显示,1976年,黄麻、红麻种植面积达4.8万亩,总产量2430吨,除供给本岛麻包厂,还调往天津。1987年,海南剑麻面积达到3.44万亩。1990年末,海南生产的剑麻绳、剑麻抛布、剑麻纱一度出口美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成为海南走出海外的一大拳头产品。
海南的棉花兴于纺织业,败也纺织业。
史料记载,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增开通商口岸,琼州为其一,棉纱等洋货输入,冲击和瓦解了本岛传统产业。1890年海南进口棉纱1.775万担,造成本岛土纺织业几乎全部停产,从而也牵连上游的棉花产业,造成棉地荒芜,棉农破产。
此后,棉花产业在海南一度消沉。“1955年—1956年,海南开始大面积种植海岛棉,并成立了海岛棉试验站。”《海南省农业志》记载,海岛棉原产南美洲,1916年首次引种海南成功,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棉花,为飞机翼布、降落伞布等高级纺织品原料。
“不过,1960年代由于作物种植区域调整,我国棉花区集中长江、黄河流域后,海南侧重于其他经济作物,海岛棉呈失管状态,1970年代以来在海南岛基本灭迹。”今年76岁,曾任海南省农业推广站高级农艺师的姚宜丽说。
“没有见过棉花,更没种过。”乐东黎族自治县曾经的棉花主产区,该县黄流镇农民老王,已年近古稀,他告诉记者,他家的10亩农田,如今,只种植水稻、香蕉和辣椒。
2007年,五指山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为保护黎锦制作工艺,启动了“吉贝”保护项目,零星试种了数亩“吉贝”棉。
此外,黄麻、红麻、剑麻等,也随着海南省调整产业结构而日趋减少,逐渐退出海南农业史。
$pager$
芝麻、坡稻、山兰稻、鸭脚粟、狗尾粟、高粱、小麦等
昔:芝麻一度种28万亩 享誉海内外
今:本地特色粮油品种日渐消失
“北起海口,南至三亚,各个市县都有芝麻,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姚宜丽回忆起当年芝麻的盛况,仍然显得激动。
姚宜丽说,芝麻和花生是海南岛传统油料作物,明代已有栽培,群众以其种子含油量高,也称其为油麻。在1978年,海南芝麻种植面积一度达到28万亩。从1963年至1988年之间,种植面积也一直维持在10万亩以上。一到榨油时节,村村飘香。
专家介绍,海南曾经种植的芝麻品种不乏海南特色,有大肚、尖嘴、海芝选、儋州黑芝麻。其中,儋州黑芝麻是儋州农家品种,独具特色,主要分布在儋州沿海地区。
在民国时期,海南芝麻更是享誉海内外。民国《海南岛志》载,“芝麻有黑白二色,各属皆有栽种,就中以琼、文、澄、定、儋、昌六属为最盛”,除自用外,每年出口数千担,1924年出口最多,达1.3万多担,价值13.8万两(白银).
“以前,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种芝麻,现在没人再种,年轻一辈的,都没见芝麻长什么样。”澄迈县金江镇黄竹村村民王映川说,1990年代,他家种了四五亩芝麻,除了自家用,也卖一点,现在,全部改种冬瓜和辣椒。
据悉,海南省芝麻种植面积日趋萎缩,仅在海口、澄迈、临高等地有零星种植,基本上与瓜菜实行轮作,留作自用,不成产业。省农业推广站副站长冯书云说:“我们下乡都很少见到芝麻。”
不仅是芝麻,历史上,海南省粮油品种异常丰富,不仅有海南特色的坡稻、山兰稻、木薯、小粒黑豆、鸭脚粟、狗尾粟等,还有北方大规模种植的高粱、小麦等。
“小时候,我家就种过高粱,做成高粱糊,以补充大米的不足。”冯书云说,而现在海南基本上不种高粱,只有在白沙等地零星有一些。小麦也曾在海南岛上大面积种植,1972年面积高达4万多亩,而现在也几乎从海南岛上消失。
海南的本地稻谷品种,“消失”得非常快。
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说:“过去我们吃过的鸭脚粟、狗尾粟,因为其穗梗的形状像鸭脚和狗尾而得名,是海南独有的小米品种,种植历史悠久。在1960年代,种植面积还有7万亩,后来急剧减少,到1989年全岛仅存4000亩,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
王俞春说,陆稻也是海南独具特色的作物,又分为坡稻和山兰稻,现在也越来越少,不少品种消失。据史料记载,海南曾种植过44个陆稻地方品种,其中坡稻13个、山兰稻31个。1956年,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如今,只有中部市县零星种植,种植的品种也仅两三种。
$pager$
香茅、芦荟、海南砂仁、巴戟天、长春花等
昔:家家炼制香茅油 曾是致富产业
今:四大南药仅存其二
“(上世纪)70年代,村子里到处都种香茅。每到收割时候,公社就架起大锅,2米多高,像酿酒一样,蒸香茅油。”琼海市文儒镇居民李日生说,“香茅草,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会再长。”
香茅,因有柠檬香气,故又被称为柠檬草,其精油是芳香疗法及医疗方法中用途最广的精油,具有消炎、杀菌、舒筋、降血压等功效。
史料记载,1978年,海南省香茅种植面积达17.2万亩,成为我国香茅油主产地之一。如今,家家户户炼制香茅油的场景,已看不到,全岛几乎已无人种植香茅草。
“当时村里很多人种植香茅,原琼山县还办了加工厂。”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村民老陈说,到1990年代,在海南省北部还随处可见成片的香茅,而现在已改种冬季瓜菜。
不仅是香茅,不少如今在海南难以见到的药材,曾经一度是农民的致富产业。据悉,海南中药材资源丰富,其中有很多是海南特有的。
中药材的栽培经济价值颇高。据《海南省农业志》记载,建省前,海南砂仁逐渐在海南区推广人工栽培,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时,海南砂仁亩产约25公斤,亩产值高达三四千元,成为农民致富产业。
“砂仁种植粗放,亩产值三四千元,利润也有三四千元,成本很低。”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大米村村民羊志农说。
如今,海南不少南药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南药中心主任庞玉新博士介绍,芦荟、海南砂仁、巴戟天、长春花等都曾大面积种植,其中,芦荟、长春花等南药种植面积都超过万亩,不过,现在已经萎缩,几乎无人种植。
“我们经常说,四大南药,很多海南本地人都只数得出槟榔、益智两种,而另外两种则不甚清楚。”一位从事南药批发工作的商人说,“砂仁、巴戟天,这两种南药,几乎被遗忘,没有人种植,仅中部山区,还能采摘一些野生的。”
$pager$
昔日的教训
今日的经验
上天厚爱海南岛,给予了它适合众多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但是由于效益、品种、管理等种种原因,这些农作物在风光之后,渐渐消失;其中不乏“明星”农作物,我们不妨来归纳一下它们逐渐消失的原因,鉴往知来——
品种更新太慢
产量低效益差
6月中下旬,是海南芝麻收获的季节。然而,今年,澄迈金江镇黄竹村,注定闻不到榨油的香味了。村民们使用的食用油,都是从市场上购买的。
“我家(上世纪)90年代末就没有种芝麻了。放弃芝麻,主要是捡西瓜。”王映川笑着说,“那时候,芝麻亩产不到100斤,收购价为1元/斤-2元/斤,赚不了什么钱。所以就改种西瓜,最初种西瓜,平均每年每亩能赚两三千元。”
记者发现,产量低、效益不佳,是昔日海南大宗农作物逐渐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鸭脚粟、狗尾粟,还有坡稻、山兰稻,虽然有些品质好,但是产量低、生长周期长、效益不高。特别是在粮食短缺的年代,国家鼓励种植高产水稻,海南本地品种的小米和稻谷就逐渐被淘汰。”省农科院粮作所所长孟卫东说。
乐东腰果,这一海南品牌农产品的“消失”,品种是其中致命的一点。乐东热作办有关负责人表示,1970年代大面积种植的是从非洲引进的实生树,产量低,效益不佳,而等到科研人员研究出高产新品种,已到了本世纪,农民已经改变了耕种品种,调整了产业结构,为时已晚。
不少专家表示,品种的选育和更新是制约海南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例如,芝麻、瓜菜等一些温带作物,由于主要种植区在内地,国家所研究出的品种,主要针对内地,而缺乏适合海南种植的品种;而一些热带作物,也因为种植面积小或种植的省份少,参与的研究机构不多,新品种的培育也就少而慢。
“海南资源丰富,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本地品种作物,科研机构可以尝试选育、培育出有经济价值的品种,即使产量不高,但是质量好,在市场上也有竞争力,可以通过价格弥补产量的方式来增加效益。”有业内人士建议,“政府也应该加大对新品种培育和推广的扶持力度。”
$pager$
加工滞后产业衰亡
种植业“兔死狐悲”
海南棉花产业,兴盛于全国领先的纺织技术,也失败于国外更先进的纺织技术。
加工的落后,导致产业的破产,总在历史的不同时段轮番上演。
“海南种植剑麻是非常有优势的,每亩产量达到200公斤-300公斤,而世界平均产量仅为50公斤/亩。”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热作学会剑麻专业委员会委员黄循精说,“而现在,一度萎缩、停滞发展,也是与加工有关。”
剑麻叶片内含丰富的纤维,1960年代,剑麻从非洲引种海南成功。因其喜热、耐旱等特点,主要种植在昌江、东方等地。1980年代,昌江一家民营剑麻加工企业建成投产,更是拉动了种植,面积一度达到近4万亩。
“因为是1980年建厂的,当时没有要求做环评,剑麻加工有污染,加工厂也没有改造升级,没有达到环保的要求,政府就对其限制发展。”黄循精说,其实,剑麻提出纤维后剩下的麻汁麻渣,可以提炼剑麻皂素,是合成甾体激素医药的重要原料。
黄循精认为,剑麻产业还是很有市场的,广东发展得很成功,也得益于其加工业的发展。其生产的剑麻地毯、墙纸、剑麻纱条等出口欧美等国。广东琅日特种纤维制品有限公司和广东东方剑麻公司两家企业,年产剑麻纤维产品均达到2万多吨。
而对于许多南药和香料产品来说,如果没有加工,其本身并不成为商品。
“可以用于抗癌药的长春花,曾于2005年和2006年,在白沙、五指山、保亭等地种植了3万多亩,但是就因一个标准而导致破产。”庞玉新介绍,这个标准就是美国药典将长春花生物碱的纯度提高到99.9%,而我国加工工艺相对落后,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产业链中间环节出了问题。
庞玉新说,长春花的利润本来是非常高的,1公斤生物碱卖到5万元至8万元,种植环节最贵的时候,一亩地产值达到8000元/年。但是就因为加工技术没有跟上市场的脚步,导致种植环节也随之萎缩。
芦荟的命运,也是受市场因素影响,今不如昔。庞玉新说,芦荟广泛用于药用、美容化妆品等,但是其原料的市场价格波动极大,许多种植企业没有自己的产业链,很难承受市场风险。
海南省香料产业发展滞后,也源于加工业的滞后。例如香草兰,可广泛应用于调制各种高级食品、香烟、高档酒和高级化妆品,从1990年代至今,种植面积几乎减半。热科院香饮所产品加工研究室谷风林博士说,香料产业,如果仅仅是种植,没有加工和品牌创新,肯定行不通。
$pager$
价高就种 价跌就砍
缺少抵抗风险能力
今年5月,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什控苗村村民符仕英,一直等着收购商上门未果,近100亩的裸花紫珠,荒了。
“去年开始,就没有收购商来收了。”符仕英说,“今年,有零星的收购,但是价格仅0.3元/斤,是2012年的1/4、2009年的1/7.”
2009年,具有解毒、止血功效的南药裸花紫珠,市场行情看好,收购价格一度达到2元/斤,每亩利润达到6000元,许多农户大量种植。
“我们调查了市场,按照药厂的需求量,仅5000亩就够了,但是政府拦都拦不住,农民不顾市场,种植失控,全县达到了五六万亩。”白沙有关负责人说,“量大,价格就急剧下降,又开始砍伐。”
其实,这样的事件,海南农业历史上,曾不止一次发生。
“许多热带作物有一个特点,就是多年生的,需要等到两三年才有收获。价高,农民盲目扩大种植,导致价跌,农民又大量砍伐,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很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的没落。”有专家表示,“海南的腰果、咖啡、芦荟等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就是教训。”
海南省自1950年代开始发展咖啡产业,直到1980年全岛种植面积也仅0.82万亩。不过,在随后的两年,由于咖啡价格大涨,出现了种植潮,1986年发展到2.4万亩,1988年狂增到23万亩。
咖啡种植第三年才结果。1989年,国际咖啡贸易协定配额制取消,加上海南种植面积过大,咖啡豆价格暴跌,从每斤10元跌至最低2元。不少果农又大量砍伐咖啡树。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全岛咖啡种植面积急剧萎缩到14万亩,1992年6万亩,1995年3万亩,1998年1万亩,2008年仅2070亩。
“目前,全省每年咖啡干豆的产量最多只有200吨,但终端打着‘海南咖啡’品牌销售的却有6000吨之多,鱼龙混杂,影响海南咖啡的品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咖啡研究中心主任董云萍说,直到这两年,在终端市场的拉动下,海南咖啡种植面积开始逐渐增加。
不过,腰果产业,没有咖啡幸运,至今仍在低谷挣扎。“腰果需要三年结果,不知道到时候行情如何,不敢大面积种植。”不少农户对重新种植积极性不高。(记者 况昌勋 通讯员 田婉莹 陈志强)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