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9月10日,在大孤山镇上册村,姜农们纷纷将存姜出手。目前正是新姜未收、库存姜减少的空档期,大姜收购价达到每公斤14.56元,再创历史新高。有的姜农种一亩生姜就挣了近7万元。
“大姜涨价幅度特别快,今年一开春,大姜收购价格还每斤5块左右,没想到这之后一路上涨,一直涨到现在的7块多,我瞅着价格合适就决定出手了。”9月10日,大孤山镇上册村大姜种植户丁老汉一边从自家的井窖里往外运姜,一边高兴地说。据估算,他这一亩生姜挣了近7万元。同样是种姜大户,午极镇土心头村村民李忠生赚得则要少一些。8月20日,他将窖存的大姜以每斤6.5元的价格出售给收购商。“当时,我感觉这个价格已经很高了,索性就将大姜全都卖掉了。不过即使卖便宜了,仍然超出了我的预期。”李忠生坦言。
谈及收购价上涨的原因,姜农们普遍表示,前几年生姜价格持续低迷,批发价只有几毛钱一斤,老百姓没赚头,都不愿意种姜了,纷纷改种其他农作物,生姜的种植面积大量减少。加上眼下正是新姜未下、库存姜减少的时候,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市场供求关系的紧张,因而牵动价格的变化。
由于受大姜收购价格上涨刺激,今年乳山市大姜种植规模比去年有所上升,但是受种植成本的影响,总体种植面积扩大有限。“我们从湘沟村和土心头村抽样调查来看,今年镇上大姜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是幅度并不大。”午极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介绍,大姜种植面积增加有限,最主要受到大姜种植成本的限制,大姜种植除了必要的土地肥料成本以外,最主要的还有姜种的投入,今年一亩地大姜的投入要超过5000元,在市场价格变动大的情况下,很多农民没有扩大种植面积的能力。
此外,大姜种植对于土地的水肥、排水要求都比较高,村民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比较适合种植大姜的土地。
$pager$
大孤山镇创新大姜种植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 本土大姜品牌高价闯市场
10日上午,记者在大孤山镇的大姜示范田内看到,农户正在对大姜进行日常田间管理。该镇共有20余个大姜种植专业村,大姜种植逾1.5万亩。该镇通过创新大姜种植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培育出本土大姜品牌高价闯市场。
“近年来,我们镇立足产业和区域优势,积极推广大姜新技术、新品种,并通过大姜无公害生产、龙头加工企业带动等措施,发展大姜种植业。”10日上午,大孤山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倪晓告诉记者,大姜一直是该镇的传统产业,为了使其真正成为富民产业,该镇依托地缘优势,坚持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加大农业安全监管力度,成功培育出本土大姜品牌“大孤山”。
为加强大姜种植生产的科学管理,大孤山镇和青岛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了专家大院,积极创新大姜种植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加快打造绿色食品的步伐。他们定期邀请山东农业大学的农科专家到姜农家中传授种姜知识,定期举办农科讲座,为姜农答疑解难。“在专家的指导下,现在我们种植大姜都由原来的露天种植改成了小拱棚覆膜种植。”该镇姜农宋本海告诉记者,种植方式改变后,他种植的大姜亩产能增收3000余斤。小拱棚覆膜种植的大姜,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少,而且出产的大姜个头大、色彩好,很受消费者欢迎,每斤大姜的供货价格比露天大姜能高出两毛钱。“大姜真成了咱老百姓地里长出的‘金疙瘩’。”宋本海高兴地说。
此外,为堵住农残,该镇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对供销商销售的农资进行全面监管。“我们现在用的农药都是由合作社统一发放的。”大孤山村姜农姜文举告诉记者,他们种植的大姜在收获后会进行专门的农残速测,只有合格的产品才被允许投放市场。据倪晓介绍,目前该镇万亩大姜已经达到了无公害、无残留的标准。为确保大姜品质,该镇还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对企业和农户的产地标识管理,实施产品条形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市场有监测。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