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寒冬时节,位于乌当区的洛湾云锦医药食品新型工业园内,是一番火热的建设场面。两个多月前,一批大健康医药产业项目集中开工,这些项目以补链、拓容为目的,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实现高端切入。由此,乌当区医药产业立志在目前以中成药制造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化学药生产、药食同源、保健养生等领域,并迈步大健康医药产业。
从第一家医药企业落户乌当区,到如今医药产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乌当区的医药产业发展之路已走过了22个春秋,并以两个多月前的大健康医药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为标志,第三次迎来了历史的新起点。
萌芽:拨云见日月 医药斩头角
“1992年,作为今天新天药业前身的生物制药厂,成为第一家落户乌当区的医药企业,在当时炼铁厂、酿酒厂等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的背景下,制药企业的成立给乌当区的产业发展之路开辟了新的方向。”谈及乌当区医药产业的肇始,曾任乌当区区委书记的黄润昌这样回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成为当时乌当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高峰期,乌当区的乡镇企业数量曾逾5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35000人,占当时乌当区劳动力总数的一半。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些乡镇企业主要集中于采掘、冶炼、建材等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行业。“像酿酒、食品制造等污染较小的行业,又多是家庭作坊式经营,谈不上规模。”黄润昌说。实施产业转型,打造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在当时乌当区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中,逐步成为共识。
在第一家药企落户的那一年,一件足以催化该区医药产业发展速度,乃至决定今后乌当区工业产业发展方向的大事发生了——贵州省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落户乌当区。藉此机遇,在随后的几年,乌当区的产业转型之路成功嫁接到现代制药业的发展上。
“在高新技术开发区1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落户的企业享有政府给予的税收与土地双重优惠。”黄润昌说,在税收上,根据落户企业具体情况的不同,政府给予1到3年不同额度的减税待遇;在工业用地方面,落户企业普遍享有50%以上的价格优惠额度。彼时,在乌当区内刚刚起步,并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的现代制药业,成为此项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之后的几年,高新路一线,乌当区的医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至1996年已增至10家左右。远程、天安、威门等一批至今仍为该区工业经济骨干力量的药企,便是在那时应时而生。至此,乌当区的医药产业成功攀上了第一个发展台阶,现代制药业也成为该区产业构成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探索:政策来助力 培育增长极
在乌当区工信局副局长罗朝富的记忆中,现代制药业在乌当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直持续至本世纪初,医药产业总产值已占到该区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而随后辖区内10余家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的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情形,这些越来越成为制约乌当区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子。
“当时,辖区内十余家医药企业的年产值多集中在两、三千万元左右,大多数药企存在‘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心态,药业的整合推进基本停滞。”罗朝富说。
立志把现代制药业作为产业龙头来打造的乌当人意识到,谋划转型,势不可免。“为此,区政府实施了‘外引内联’的扶持发展思路。”罗朝富说,“‘外引’,即引技术、引设备、引人才;‘内联’,即行业联合与跨行业联合。”
为了引入区外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的药企,乌当区组织金融部门优先为入驻的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甚至拿出紧张的区财政资金为企业贷款贴息。强劲的扶持力度,使得乌当区成功吸引了健兴药业,这一如今乌当药业的龙头老大入驻。
为了更多地招揽人才,乌当区实行“三不要”政策——“不要办户口、不要带工龄、不要带工资关系,只要你有技术在身并愿意落户乌当区,由区政府帮你解决以上难题。”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乌当区在短时间内招揽到了大批人才。
在不断创新、调整中,乌当区医药产业迎来高速发展黄金时期——有了专业的医药产业园区:洛湾云锦医药食品新型产业园;全区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拿到手的批号有140多个,投入生产的有112个,有43个医药生产线;以景峰、新天、远程为代表的医药企业,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研发机构和团队,建立了自己的药材生产基地。
$pager$
新生:补全产业链 进军大健康
成功跨过第二道坎的乌当区医药产业,沿着优势地道中药材和民族民间医药资源开发的道路大步向前。至2013年,该区9家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3.12亿元,同比增长25.41%,占到乌当区201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45.41% .医药产业已成为乌当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并成为为该区打造黔中新型工业化先行区的主导产业。
数字展示着过往的成绩,也昭示着今后的发展方向。而对于今天乌当区医药产业取得的成果,乌当人却在乐观中保持着谨慎。“总量还是偏小,9家规上制药企业的年产值平均只有7亿元;产业链狭窄,辖区药业的生产集中在中成药上,化学药生产较少,生物制药几乎为零;平台建设滞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项目落地建设的需要。”前不久,乌当区副区长汪杰这样总结着该区医药产业面临的新问题。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一个打造大健康医药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逐步出笼。在该区的规划中,未来的几年里,乌当区将重点推进中药和民族药的深入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化学药和生物技术药,推进特色食品生产和“药食同源”,打造以中药、民族药和“医、教、研、康、养”为核心的医药食品(健康)产业。
如今,伴随着大健康医药产业项目的集中开工,乌当人的这一构想正在落地生根、逐步实现。据预计,乌当区大健康医药产业在2015年的产值有望达到200亿元,到2017年,这个数字将增长至500亿元。
产业集群催生发展速度
从一亿到十五亿的飞跃
1月15日,乌当区高新路贵州康心药业有限公司一片繁忙,7.3万平方米的智慧医药物流中心二期工程主体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外墙粉刷,预计今年6月投入使用。
从2007年进驻乌当区时的1亿元销售额,到2014年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在康心药业董事长方洪海看来,这离不开乌当区医药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据方洪海回忆,第一轮GMP改造后,新天、远程等一批实力强劲的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市场、产品不断扩大。制药企业的发展催生了关联产业的聚集,从印刷、包装到原料提供,一条完备的产业链逐渐形成。作为一家医药物流企业,康心药业也于2007年从枣山路搬到了乌当区。“交通便利是一个因素,更确切地讲是乌当医药产业的聚集效应将我们吸引了过来。”谈到搬迁原因,方洪海这样说。
进入医药园区后,凭借库房量大,物流配送车辆多等优势,康心药业和园区内药业企业来往日益增多。“有些企业库房不够,康心药业提供保管和配送服务,还有一些企业直接将配送业务交由我们来做。”方洪海说。
2013年,借助贵阳和中关村“牵手”的契机,康心药业和中城科智慧(北京)城市规划管理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建设贵州省交易量最大的医药智能物流中心。“建设过程中,我们吸纳了北京企业的意见,把二期工程设置成7.3万平方米。”方洪海说。
如今,贵州省把大健康医药产业作为大数据产业的姊妹篇来抓,更加坚定了方洪海的信心。方洪海表示,康心药业将应用大数据,开展电子商务的相关业务,通过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大健康产业产品的配送服务发展,未来三年使康心药业的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以上。
“公司也和乌当区政府合作,建设2000席位的呼叫中心,药品、食品、中药材等与大健康产业密切相关的产品将是我们重点关注领域。”方洪海说。以中药材为例,呼叫中心提供信息服务,加上康心药业的仓储和配送能力,能够很快将产品配送要用户手中,从而带动中药材的销售以及种植。
事实上,不仅是康心药业,德邦印刷、千叶塑胶等一批医药关联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去年,从事医药包装的贵州千叶塑胶有限公司和新天、威门两家制药企业挂牌“新三板”,乌当区的医药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山村里建起药用植物园
1月15日,车过乌当区新场镇一路西行,绕过几个山头,穿过一片河谷地,大约20分钟的时间就到了达古村。村外几座用于培育中药材种苗的白色大棚极醒目地提示着人们,市药用植物园达古基地到了。
自从2013年6月开建以来,尚未完全投入使用的药用植物园达古基地已提前开始了太子参、天门冬、白及等中药材的培育工作。用基地负责人伍琼斌的话说,乌当区大健康医药产业构思的出笼,为辖区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不,基地里培育的30万株丹参已经售出了一批。”
事实上,吸引市药用植物园在达古村建立基地,也是乌当区延伸医药产业链,推进中药和民族药深入开发与产业化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众多药企落户乌当区给中药材种植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乌当区工信局副局长罗朝富说,“目前,全区仅规上制药企业就有9家,而辖区内现有的天麻、杜仲、灵芝、石斛等名贵中药材资源,不仅吸引着本地药企设立原料科研基地,还吸引着外地专业中药材种植大户的落户。”
正是为了充分占领这一市场空间,在达古基地的规划中,到2020年基地的中药材种繁示范区域,将在现有260亩的基础上拓展到1000亩,并实现年产值1600余万元。
截至目前,在中草药的产业基地建设上,乌当区中药生产企业在本区及省内8个县共建有各类名贵中药材种植基地2.373万亩。其中,辖区内已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2.3万亩,建成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6个,基地不仅解决了企业原材料供应,更带动了种植基地周边经济的发展。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