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62岁的张仁斌家在巴南区安澜镇楒林村10社,他家附近如今种满了中药材栀子。“以前这里都是荒山坡,这几年夏天开满了的栀子花!”
是什么让荒山坡如今生机盎然?近日,记者了解到,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重庆安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开良以及他发明的“中药材栀子茎梢覆膜扦插工艺”。这项技术让楒林村每年六七月时花香四溢,也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
夏天扦插让栀子长得更好
香气馥郁的栀子花大家都不陌生,但其实栀子分为水栀子和黄栀子(亦称山栀子),黄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在药典中属于药食两用资源,能制成中成药和天然色素。
按照传统,黄栀子在每年4月扦插育苗,但廖开良发明的新技术把扦插时间延后至每年7月,从而让栀子长得更好。
据了解,传统扦插育苗技术是在每年4月剪下2至3年生栀子的枝干,剪成27厘米的插条后,在地上按行距27厘米开横沟,以株距8厘米进行扦插。廖开良的新技术则是在每年7月栀子花开过之后,选取枝尖3至6厘米的部分,在地上按行距6厘米开横沟,以株距3厘米进行扦插。
“夏天植物细胞更活跃,生长速度更快。采用新技术扦插育苗,仅20天后,扦插的枝尖就能长出根须。再盖上两层膜,枝尖就不会被渴死晒死,育苗成活率高达98%。”廖开良解释。
每亩可增产约80公斤
廖开良发明这项新技术,源于灵机一动。“其他植物能搞夏季扦插,栀子为啥不能?”2012年,安彤公司成立后不久,他抱着碰运气的心态搞栀子夏季扦插试验,没想到一试就成功了。
这为企业带来了效益。据廖开良估算,由于新技术让扦插苗所需的行距、株距减小,如今平均每亩育苗数量提高了约11倍,育苗成本也从每株1元降至每株0.4元。每亩大约可保护10万余条结果枝干,相当于每亩可增产栀子约80公斤。
此外,用新技术培育的扦插苗根须比传统扦插苗多一半,长势更快,移栽后次年便能挂果,比传统的扦插苗挂果提前大约3年。不仅如此,由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出具的药品检验报告显示,按栀子干果计算,其有效成分栀子苷达到6.6%,远高于药典中规定的标准1.8%。去年4月,作为发明人的廖开良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
计划3到5年完成万亩种植
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安彤公司在楒林村发展的栀子种植基地已达到2000多亩,其中利用专利技术建立的栀子育苗基地约占5亩,今年计划扩展至10亩。
“这些栀子种苗今后还能供给周边农户及其他地区,带动增收。”廖开良表示,他们专门邀请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的专家为农户举办栀子种植技术培训班,越来越多当地村民也加入了栀子种植的队伍,张仁斌也是其中之一。
市中医药行业协会种植养殖专委会秘书长傅宗国表示,楒林村去年已被中国中药协会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评为“道地优质药材(栀子)种植基地”。目前栀子供不应求,干果市场价为每公斤14元至18元,市场前景广阔。
据悉,目前安彤公司还成功申报了2015年度市级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道地栀子优良品种与配套技术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支持。“我们计划用3到5年时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完成1万亩栀子种植。”安彤公司董事长汪官华透露。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