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中医临床和中药生产受冲击
“5年前,一付七八味药治疗感冒的小方子,只要3元钱,现在同样的一服药至少得花七八元钱才能吃上。医生们在给患者开方的时候,有些药简直不敢用,以前用上一点太子参花不了多少钱,现在用上价格就高了,怕患者承受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杨金生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一些中成药也在涨价,2012年10月以来,片仔癀、同仁堂、东阿阿胶等企业,纷纷宣布对其独家品种提价。“将来,中药也许不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中药材资源的危机,必然导致价格的“狂飙”,人们一直以来认为的中医药“廉”的优势已经受到严峻考验。
自2009年以来,中药材价格普遍翻着筋斗往上涨,到2012年虽有小幅回落,但已属“高位运行”。以红参为例,从2009年的100元/公斤到2010年的265元/公斤,到2011年的370元/公斤,再到2012年的400元/公斤以上。
中药材价格激增,而中成药价格受国家政策调控不能随行就市自主调价,导致出现成药与药材的“价格倒挂”,令不少中药生产企业直呼“压力山大”。杨金生告诉记者:“同仁堂的一些效果很好的常用药,现在已经买不到了,因为生产下来算算成本,要赔钱。”同样的情况还有上海雷允上,2011年该企业停止生产板蓝根冲剂与感冒退热颗粒,其原因是板蓝根、金银花等药材价格的上涨。
然而,这还不是令中医药界人士最为担心的。全国政协委员王承德认为,在资源紧缺的同时,以次充好、掺假售伪等中药材质量问题开始蔓延,一些中药材经营者通过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掺杂使假、不同品种混用等,将假冒、伪劣药材销售到患者手中。
一位药商告诉记者:“在药材市场,你要没有一双‘火眼金睛’,就等着上当吧!”这位药商说,以次充好、硫磺熏、给药材染色这些还好分辨,就怕那些以伪品代替正品的,没两下子还真认不出来。
北京某医院进行一个协定中药处方的动物实验,第一批次效果极佳,第二批次的效果却大不如前。方还是那个方,为啥效果相差这么多?中药师检视了两个批次的饮片后告诉医生,第一次用的是著名老字号的精品药材,质量好;第二次用的是普通市售药材,质量差。这家医院中药房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两年中药材的价格水涨船高,质量却越来越差。为此他们曾和供货的饮片厂多次协商,饮片厂的负责人告诉他:“只能尽量调配好的,实在不行也没办法。现在药材整体质量就这样,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啊!”
除了影响临床使用以及中药生产这些“流”外,中药材资源危机在“源”上也存在着更大的危机——无种可种。“甘草大王”周成明每年都会一头扎进离北京几千公里外的新疆,在草原、荒漠中寻找野生甘草种子。周成明经营的中草药技术公司专门从事甘草人工培育,他说:“10几年前,板蓝根的种子一粒一粒挑,才3元多1公斤。现在几十元钱1公斤的种子质量却非常差,放在过去我连看都不看直接用火烧掉。”周成明介绍,现在中国的药材产业正面临着无种特别是优质种可种的生存危机,甘草、黄芪、板蓝根等常用大宗药材尤为突出。
通过上面所说的这些,我们看到了目前很多中药材资源危机的一些现象,三七涨价了关注三七,别的药材涨价了关注别的药材。除了关注这些现象外,有关专家认为,我们应该思考更为深入的东西,目前缺乏对这种现象更深层次的、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其实可以借鉴风险管理的概念,对中药材所面临的威胁、存在的弱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所带来的风险进行可能性的评估。这样有利于找到解决危机的更为有效的、长期的途径,有利于中医药的长盛不衰。
应尽快摸清中药材“家底”
“对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破坏的中药资源的采挖必须严格限制或禁止,对中药材生产给予与农业生产相似的各项补贴、奖励政策,大力发展中药材人工种植或养殖。建立切实可行的全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预警平台,从而准确及时地掌握中药资源的变化和特点,灵敏做出预警。建议成立国家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加强科学研究,促进名贵中药材的保护和利用。”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张伯礼就曾建议,明确中药资源出口和国内使用战略,制定针对中药资源出口“红皮书”,出台管制目录,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保护国内中药资源;将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列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重要组成部分;理顺基本药物目录药品价格定价机制,消除价格倒挂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康缘药业董事长肖伟认为,中药材生产应实施与农业生产相似的各项补贴、奖励政策;加大“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财政专项投入力度,提高对发展中药材人工种植或养殖的财政资金扶持额度,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积极性。
可喜的是,上述设想正在“照进现实”,一场“摸清家底、实时监控、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研究已夯下“木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印发“2013年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要点”,提出基本建成由中心平台、监测站和监测点组成的国家基本药物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分析中药资源动态变化趋势,提供中药材主产区的产量、流通量、质量和价格等信息,开展相关检测检验等技术服务,逐步形成区域性、综合性服务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黄璐琦介绍,普查工作将围绕以下重点展开:
明确以中药资源普查组织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普查成果转化和承接为重点,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不断总结完善普查试点工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奠定坚实基础,从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中药资源科研和服务体系建设、中药资源普查成果转化和承接、中药资源普查科技创新和支撑四方面给出具体要求。
提出试点实施道地药材认证。以中药资源普查试点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有关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研究和标准制定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促进道地药材种植规范有序,产区发展科学合理。支持建设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科技示范基地”。鼓励地方政府、工商农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在中药材的道地产区或主产区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逐步建成国家名贵道地、大宗常用,以及稀缺濒危药材种子种苗规模化、规范化的繁育基地。建立中药资源实物标本馆。
建立国家中药资源科研体系,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为依托,筹备建立国家中药资源中心,构建国家级中药资源科研平台。联合相关部委,建立中药资源研究的领域科学家、品种科学家及专业岗位科学家,加强基层中药资源技术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覆盖全国,比较系统、结构合理、由不同层次构成的中药资源科研体系。
黄璐琦表示,随着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逐步推进,困扰我国中药资源合理利用与科学发展的家底不清、播种面积不清等问题将得到改观,将来可以据普查成果编写《中国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中国中药材种植区划》,建立中药资源的动态监测平台与监测点,掌握中药资源的需求量及其变化;为中药材的生产提供依据,避免盲目发展。据悉,自2011年起,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已在22个省份组织开展,在655个县建立监测点,在全国建立5个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和2个中药种质资源库。
有关专家表示,希望“摸家底”的步伐更快一些、更扎实一些,对中药材资源尽早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估。
记者 徐亚静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