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核心提示
虽然近期市场流动性持续趋紧,但主要是短期原因和结构原因造成。央行之所以迟迟“按兵不动”,主要是借机倒逼商业银行压缩规范表外理财业务、降低杠杆化程度,控制潜在金融风险,并推动“盘活货币存量”。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关注话题——货币政策未因短期压力而变。
过去10多天,我国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飙升至历史高点,表明目前市场资金面趋于紧张。
导致资金面紧张的原因有多种,诸如端午节前银行资金备付压力、外汇占款回落、监管层对债市的整顿及外汇监管升级、部分资本流出等。但市场更关注的是,在流动性持续偏紧的形势下,央行为何还不“出手”?当前,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还有多大?流动性趋紧会不会向实体经济传导,延缓经济复苏的步伐?
自2012年5月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当年7月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以来,央行主要依靠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流动性。期间,从去年6月底至今年春节前,央行主要通过逆回购来释放流动性;春节后运用正回购并在5月初重启央票,持续回笼资金。近期,在资金面大幅紧张、甚至有机构出现同业拆借违约的情况下,央行仍坚持央票发行和正回购操作,其中有深意。
央行迟迟“按兵不动”,主要目的是推动商业银行压缩规范表外理财业务、降低杠杆化程度。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社会融资规模达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远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表明有大量资金并未流入实体经济,而是以“影子银行”的方式运转,助推了金融机构高杠杆扩张,隐藏了较大金融风险。
在银行业,尤其是吸收存款难度较大的中小型银行中,流行以短期同业资金来匹配较长期限资产的盈利模式,这也导致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内部运转。因此,在金融体系去杠杆实际效果开始显现之前,央行应该不会启用其他政策工具。
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引发了市场对于货币调控走向的争议。一方面,在经济增长弱于预期,5月份CPI、PPI数据环比双双负增长的情况下,降息或降准都可能使企业的融资需求更易于满足,物价压力的下行也为政策调控腾挪出空间。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及“影子银行”风险加大,房价和地价持续上涨,此时放松货币调控,可能增加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我国当前货币存量已达104.21万亿元,正常情况下能够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基调,未来货币信贷的管理重点将主要是盘活存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那么,当前资金面紧张的局面对实体经济是否造成冲击?客观来说,短期影响确实存在。比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日前招标发行200亿元6个月期债券,实际发行仅为115亿元,发行利率为3.4493%,大幅高出二级市场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影响到对粮棉油收购、农田水利建设等的支持力度。
长期来看,央行的意图实为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向实体经济倾斜。数据显示,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674亿元,同比少增1258亿元。其中,企业短期贷款增加37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55亿元,明显低于预期,表明企业的活力不足。在当前资金面趋紧的形势下,央行并未有所动作,主要是敦促金融机构改变“以钱炒钱”的模式,真正助力实体经济复苏。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