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记者 李洪利) 集安益盛药业打破了传统的“伐林种参”模式,开始向非林地人参转型,并获得了成功。这不仅保护了林地资源,还保证了人参的质量。
用多项发明专利种非林地人参
为了保护环境,保障人参质量,保障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集安益盛药业率先在非林地进行人参种植的探索。由于人参对生长环境和条件的要求太过苛刻,既要实现从林地向非林地的转移,更要百分之百地保持人参原有的价值。人参对土地的要求相当高,周边的大气环境、灌溉水源、土壤质量、地形地势、前茬作物等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人参的生存。
几年来,集安益盛药业在种子培育、土壤改良、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尤其是在控制农残和重金属等核心技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同时开发出人参专用有机肥,填补了我国没有人参专用有机肥的空白。
“比如这个遮阳棚,看上去很简单,但这可是专利技术。”公司的负责人介绍,人参在不同生长期、不同生长年份,对温度的要求都是不同的。温度的高低及其变化,对人参的生育和病害的发生有很大影响,这就对棚式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正因如此,棚式设计成为非林地人参种植的关键技术之一。
规模化生产 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集安市台上镇双岔村的1000多亩参地,是2007年种植的,是我国的首批非林地人参。”集安益盛药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行政部副部长杨勇说,中国人参种植方式的伟大变革,可以说就是在这片地上拉开序幕的。
为了加快推广非林地人参种植技术,公司建立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生产模式和示范平台,农户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土地租赁给企业,以收取租金的形式获得基本利润,然后再以产业工人的身份,优先进入企业务工,获取工资扩大收益,同时学习了非林地人参栽培技术。截至2011年底,涉及流转承包耕地的农户1500多户,吸纳农民务工1.5万多人次。益盛药业解决了集安市近十分之一城区人口的就业,上缴税金将近全市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