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日前,记者在浠水县绿杨乡乱石河村药材基地看到,遍山的黄桅子盛开白色的花瓣,四溢的花香沁人心脾。成排的杜仲树,枝叶繁茂,高达4、5米。
村支部副书记程登富介绍,该村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药材,建起了总面积4800亩的药材生产基地,共栽种木本药材30多万株。现在,中药早就成材了,村民盼望着能变成钱。
绿杨乡是浠水县北部山区,有山林面积14万亩,山坡岗地多,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海拔较高,气温常年偏低,是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历史上,绿杨、三角山一带盛产中药材,史志记载,北宋医王庞安时、明朝医圣李时珍经常来此采药。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始,当地群众投资投劳,自主开发荒山,发展中药材生产,几乎村村都种上了药材。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建成了乱石河、大王山、云台等8个中药材基地,种植的中药材有杜仲、厚朴、黄柏、黄桅子、射干、桔梗、丹皮、辛夷、杭菊、白芪、茯苓、天麻等12个当家品种,面积达2.7万亩。加上村民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栽种的中药材,总面积逾3万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药材价格急剧上扬,尤其是杜仲浑身都是宝,当时每公斤杜仲皮卖到了80元,树叶也能卖钱,许多人挑着箩筐上山笆树叶,全乡药农人平纯收实现了翻两番。近年来,由于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全乡药材基地处于休养阶段。据专家初步预测,目前,全乡中药材积蓄价值可超过5000万元。
传统的中药材种植使药农积累了丰富的种药经验。乱石河药场程季华、王子文等享有“深山药王”的美誉,从药种采集到无性繁殖,从表皮增生到环割技术,技艺高超,技术精湛。百丈村、西冲村不少药农还掌握了一整套天麻、茯苓的种植技术,并且做到了代代相传、户户相传。虽说技不压身,现在,他们都很无奈。
面对村民的困惑,乱石河村支部书记程学新曾反复解答:“不用急,山上药材大约值500多万,等于人均在绿色银行存了600多元。”时间一长,村民不满意了:“光存有啥用,得取出来啊!”
以往说交通不便,造成了药材积压。2007年底,全乡村村都通了水泥路,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外运难的问题,但情形仍未改观。
“原本盼望药材能够畅销,改变农民生活状况,但是药材一直滞销,农民多年的血汗难以得到回报”。绿杨乡人大主席、党委副书记郭国胜感叹:“真希望有关企业能识货,把绿杨满山的药材‘嫁’出去。”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764
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