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12月10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在浙江乌镇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中国第一张在线电子处方开出了。引起众多媒体蜂拥而至纷纷报道,认为这是现代医疗模式新的突破,实现了实体医疗机构与“互联网+”的碰撞与融合。甚至,12月15日,习总书记在大会欢迎致词中也专门提及。
这次创新也引起了众多欲推进
“中医互联网化”人士极大兴趣,摩拳擦掌,急于出击。但笔者却想沷盆冷水,我认为——此次创新的“新闻噱头”要远大过其实际意义。对于中医来讲,远程互联网诊疗更将是“镜花水月”,盲目投入必然“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并非是笔者过于保守,而是“远程诊疗”不但与中医的基本理念相悖;在实际操作中“瓶颈”明显;更有可能是与中医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图1:人是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一、标准化的远程虚拟诊疗,拉远了人与人的距离
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医疗的前提是“标准化”的治病——人是标准化,病也是标准化,诊疗方案更是标准化的。这个标准化的过程,是将人当作了一台冷冰冰的机器。
但,人是有思想的万物之精灵,其病态不但需要治疗,更需要从“性、心、身”多层面系统性预防和解决,因而也就必须强调医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这方面,中医优势非常明显。
首先体现在整体层面:“上医养性,中医调心,下医治病”,即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是根本;调整患者的情志是其次;最后才是治疗显在的疾患。美国医学家特鲁多也在其墓志铭上写道:“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二者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认识到了解决身体的疾患其实只是最后的“治标”之法。医生面对的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需要人性化关怀的活人,需要去“治病的人而不单单是去治人的病”。
其次体现在诊疗方案的多样性:“四诊合参,辩证施治,针药并处”,针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例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等。
显然,远程虚拟诊疗拉远了人与人的距离,忽视了人文关怀这一医学之基础,在
“治病的人还是治人的病”问题上是非不分;在临床处置上也缺乏中医现场诊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从中医资源现状上,互联网化也不具备现实操作性
当前,我国中医行业的最基本现实是——有真材实料、实战性强的优秀中医资源相对于巨大的民众中医需求极度匮乏。好中医从来不缺病人,名中医更是一号难求,个别挂号费炒到天价。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显著的“卖方市场”,从来都是患者在等好医生而非相反。
因此,也就造就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象——上网来等患者的,往往并非患者想要的医生;而真正有水平的医生,插号、亲情号都迎接不遐,下班后电话都懒得接一下,哪还有闲心上网来给你远程诊疗?更何况,让这些优秀的传统中医脱离把脉、舌象、闻诊、触诊甚至心灵交流这些基本功,直接远程对着化验单开处方,你认为现实吗?
三、更深层次,则来自对能量空间的思考
图2:宇宙空间与一粒沙子内的电子运行示意图
传统医学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时自身也是一个小宇宙。甚至具体到每个脏器,都是自成一体的“能量场”——即佛家所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同时,这一个个“场”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最终达到相对平衡状态。也就是中医常说的“天人相应”、“阴阳平衡”观。
图3:中医强调经络与时间的关系
这是一种非常超前的理念,目前尚无法完全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观点是站在更高维度空间,上升到哲学角度来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在不同时间轴上施加能量”的中医养生治疗方法,如三伏贴、气功导引、月经调理、子午流注针法甚至12时辰养生等,并取得了真实可见的疗效。
回归到具体诊疗方面,患者面对医生时,诊室的环境、播放的音乐、中药的药香,甚至可能是医生语言等诸多“能量场”,都可能会对疾病产生正向治疗作用。中医认为是“气”,而佛家认为是“加持”。虽然我们无法科学解释,但患者的确对这种“气场”能感到安慰和信赖,有助于缓解病情促进康复。
从这个层面讲,更是远程虚拟诊疗所无法实现的,甚至是在背道而驰。
以上为理论上的思考,从具体实践上看,近三年中医远程诊疗领域投资火爆,APP软件层出不穷,但迄今为止尚没见哪家成功。这也许是对“中医互联网化行不通”这个观点最好的注解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