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春节一位岷县种植当归的药农朋友来家里做客,知道我在南方报业工作,讲起2011年《南方周末》曝光岷县“硫磺当归”的事情。
“南方报影响力太大了,稿子出来之后我们当归价格大跌,影响到当地经济了。”这位朋友说,2011年3月南方周末刊发“硫磺当归”的报道让这个“中国当归第一县”很被动。
我说,硫熏本身影响药材安全、伤害人体。如果没有这篇稿子曝光问题,任由“硫磺当归”横行市场,后果可能更严重,有千年种植历史的“岷县当归”可能由此被市场淘汰。
朋友认同我的说法。自那时之后,当地硫熏问题大大改善,“无硫当归”成药商推广市场的招牌,他们开始不强调卖相,而是道地、绿色、安全。当地政府也通过“合作社”等方式从源头保证当归质量,为道地药材打造专属“身份证”。
问题也在倒逼技术的进步。岷县所在的甘肃定西市科技部门引进中药材气调贮存等养护技术,解决了这一影响中医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事实上,这类中药生产技术的问题也造成国产中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大量国人海淘“洋中药”。
去年春节期间“访日中国人爱购商品”中,药品稳坐第一把交椅。其中国人购买的汉方药,恰是我国的中药。相比国内,日韩等国的制药工艺更胜一筹,在提取纯度、农药残留度控制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国人对优质中药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居民消费需求正在转变、升级,而过去多年形成的生产能力已不适应变化的需求,无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药大省甘肃也势在必行。
“海淘洋中药证明中药的需求、市场广阔。”一个经营药材的朋友说,与国人海淘马桶盖一样,只有做好药材本身品质,才能赢得市场。
2015年,甘肃省出台了《岷县当归道地药材标准》,明确了“岷归”的质量要求、检验规则、包装、运输储藏等。同年,“岷县当归”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获得原产地标记认证的农产品。
提升品质与品牌的过程中,“岷县当归”也借助电商平台实现从“生产基地”到“客户餐桌”的跨越,售价进一步降低,但药农的收入却逐年提高。我刚刚打开淘宝网搜索“岷县当归”,几乎每位商家都注明“无硫当归”、“无硫丑当归”。而在5年前那篇报道里,无硫当归还价低一等、销路不畅。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