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近日该支队在珠江口水域横门水道查获一起涉嫌走私穿山甲鳞片案,查扣涉嫌走私的穿山甲鳞片约1.6吨,案值约人民币1280万元。
在执勤官兵的追击下,可疑快艇被边防执勤官兵逼入死角,当艇上涉嫌走私人员企图掉头向外海逃脱失败后,不顾一切驾驶快艇向内河涌驶去,最后在离岸边约30米处跳水弃船逃跑。经过20分钟左右的拉网式搜索,至4月11日凌晨,抓获涉嫌运输走私物品人员1名。
一只穿山甲获利近万元 暴利刺激铤而走险
一位熟悉行情的餐饮业人士,在地下野生动物贸易中,以穿山甲、巨蜥、熊掌最受欢迎。这些野味在产地捕杀后的价格并不算太高,在境外更是便宜,但是经过各道贩运环节,呈上餐桌时已经变成天价了。比如穿山甲,在中越边境收购价格仅为几百元一只,可到了餐桌上,价格就高达近2千元一公斤,以一只穿山甲6-7公斤计算,仅一只穿山甲就能给产业链带来近万元的收益。而巨蜥、熊掌的价格更为昂贵,卖家的获利空间也更大。
野生动物谁在吃?期待“舌尖立法”管住贪婪的嘴
收购珍稀野生动物销售的大多是一些打着“野味”招牌的农家乐和高档餐饮场所,即便是在这些地方,如果不是熟客,即便找上门去也是吃不到的。为了掩人耳目,“地龙”(穿山甲)、“五爪金龙”(巨蜥)代替了原有的动物名称,有的地方甚至只用数字替代。
这些野味价格昂贵,能够吃得起的自然也不是普通人。吃野生保护动物俨然已成为某些新兴富有阶层和官员虚荣性消费、显示身份地位的重要一环。
在这些“老饕”眼中,野生动物是难得的美味和滋补品,可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野生美味”的营养价值和口味并不比养殖的禽畜好多少。更何况,由于野生动物的宰杀没有相关的检验检疫,吃野味存在巨大的风险。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曾对穿山甲和巨蜥的活体进行检测,在体内外发现多种寄生虫。此外,还有不少野生动物在捕杀时是用药物捕杀,也会对食用者的身体造成损害。
养殖繁育的难题
科学研究先行,是规模化发展的必须。庆丰园所开展的穿山甲人工繁殖、饲料开发和疾病防治,就为穿山甲的规模化人工养殖积累了经验。
穿山甲具有独特生活环境和行为习性,如针对洞穴行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消化道结构的研究,都为人工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动物园或救护中心在救治穿山甲的过程中积累的人工环境下的养殖管理经验,如食物、日常行为、环境要求、伤病防治等,也是人工养殖穿山甲的重要实践基础。她认为,人工养殖研究的重点在于人工养殖环境下穿山甲行为变化、人工繁育、饲养场设计匹配穿山甲行为、食物与人工饲料的研发与管理以及疾病防治等。
穿山甲是难以驯养繁殖的动物。这与其习性特殊和产仔率较低有关。穿山甲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比较特殊,每年仅产仔一到两次,每次一到两胎。穿山甲原始特化,食性特殊,专食蚂蚁和白蚁,拒食人工食物;低体温,体温调节能力差;居住在洞内,对自然生态系统依赖性大,对生存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非常容易得病。
由于人们对穿山甲的自然习性了解不够深入,缺乏野生动物引种驯化知识,生搬硬套家禽家畜养殖经验,采用的技术方案不合理,遇到技术难题往往因不知如何解决,最后只好半途而废。
自19世纪70年代至今的150多年时间里,全球有100多家动物园,包括我国的上海、广州及杭州的动物园都饲养过各种穿山甲,但驯化成功率极低,很少能活过6个月,能够实现圈养繁殖的更是少之又少。由于成功率低,现在很少有动物园养殖穿山甲。也有一些动物保护组织(机构),如国内南方一些省份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以拯救非正常来源穿山甲为目的,而进行穿山甲养殖技术探索。
针对近年来国内掀起的穿山甲养殖热,吴诗宝表示,目前只有极少数机构初步掌握了穿山甲人工引种与驯化技术、养殖圈舍建造技术标准、人工饲料配方与饲料生产加工方法、日常管理技术、一般疾病防治技术、人工配种与育幼方法。虽然,这证明了穿山甲完全能够在人工圈养条件下存活、改食人工饲料并成功繁殖后代,但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提升和探明。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