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在省城西宁的生物科技产业园,以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为龙头,周边已经有多家藏医药企业入驻——借助西宁快速向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的强劲之势,如今,中国夏都正成为国内重要的藏药生产和经营的集散地。藏药的芬芳飘向国内外。
揭开面纱显魄力一部藏药发展史厚重而浩繁,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藏药资源。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就制定出台了《青海省藏药标准》,作为我国第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藏药标准,为其后推动我省藏药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在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中,我省藏药产业链一路快速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如今,我省已拥有集资源基地、医疗、藏药研究、藏医药教育、藏药生产及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发展体系。据了解,目前,我省中藏药生产企业已发展到以青海金诃藏药、久美藏药、东格尔藏药等知名企业为代表的20多家,其中传统藏药生产企业7家,国家批复我省藏药产品达138个。
目前,西宁市的生物园区内多家藏药生产企业都在兴建GMP车间,以此为支点,向药品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一大批具有市场潜力、高附加值的藏药产品走向全国,部分藏药产品还打入国际市场。
在保护和抢救中前行据了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致力于藏医药的挽救和发展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吸收民间藏医药人员,保护藏医药处方和工艺,先后整理、翻译、出版了《晶珠本草》、《中国藏药》等20余部藏药典籍。设立藏医药专门科室57个,成立藏医院27所和一个藏医学院,组建了青海省藏药厂和藏药研究所。青海金诃藏药集团不惜巨资在生态园区建成了中国首家藏药博物馆。以此为窗口充分展示藏医药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并为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载体。同时,我省还通过推出《青海省中医藏医条例》,为藏医药的医疗、预防、保健、教学和科研等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为藏医药的发展保驾护航的同时,加大对藏药的宣传与推介,创新营销手段,充分利用节会搭建的平台和带来的展示机遇,使藏药在展台上频频亮相,成为我省名优特产品的“主角”,并在走向国内外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后,成为人们用于医疗和保健的“抢手货”。记者在省藏医院了解到,该院年门诊量高达30万人次,许多省外、国外患者慕名而来,藏医药的魅力不断延展,并在现代科学发展理念的引领中,推动传统藏药从单纯而神秘的藏传佛教的医道中走出来,步入现代医学更为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发展空间。
有关人士也正在积极建议组织召开全国性青海藏药招商洽谈会,最好在青海每年召开1~2次藏药产品展销会;并组建青海省藏药服务公司,在全国开连锁店,开青海藏药超市,在连锁店和超市内提供藏医坐诊,解答患者疑难,促进藏药走进更为广阔的市场。
张扬新理念谋求大发展走出了青海,闯出了高原,“青海藏药”走向了国内外,要在挑战中一路走好、走远,道路依然漫长。对此,我省的许多业内专家学者经过调研,纷纷对藏药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把脉”并开出“处方”。
要谋求更好更快发展,要以提高藏药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共同打造“青海藏药”大市场。可在企业自愿、共同发展的原则下,组建青海藏药集团,实现成员间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专业技术和设备条件的优势互补,变被动的“价格战”为主动的“价值战”形成多赢局面,使藏药业真正成为我省特色经济中一大亮点。
要抓住合理保护开发藏药资源是实现藏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有效解决药材资源量少与中藏药产业化发展的矛盾。目前,大通400余亩中藏药种苗基地已实现规模化种植,柴达木等地大黄、枸杞人工种植势头也不错。在未来五年中,我省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快特色植物沙棘、枸杞等封育繁育基地建设,培育藏茵陈、红景天等多种特色药材GAP生产基地,实现我省主流中藏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力争在2010年前沙棘等封育繁育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建成具有青海特色的全国重要的绿色药材种植基地。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藏药生产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我国现有藏药教学、科研、生产等机构的技术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对技术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以提升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站在品牌建设的高度上,花大力气去充分掌握市场环境、产品特点和消费心理,并在这一基础上展开品牌核心价值的发掘和定位,全面有效地提升品牌形象和进行品牌资产积累,充分张扬青海藏药产品的核心价值与个性,从而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作者:萧柳)
都市沙龙:我省中藏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带着岁月的风尘,千百年的发展铸就了藏医药的精华和价值。
可以说,近些年我省藏药事业大踏步发展,以中国驰名商标“金诃”、“晶珠”为代表的青海藏药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青海中藏药产业所昭示的无限前景亦令人欣喜。中藏药作为我省的特色产业之一,之所以能得到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我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藏药资源。
研究和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和巩固藏药市场并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促进我省藏药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实现从独特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已成为我省藏药产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不得不把问题锁定在——如何实现中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青海红景天的资源越来越少,目前市场上的红景天大部分是从尼泊尔进口,藏茵陈60%以上从尼泊尔进口;藏红花也几乎大部分依靠进口。还有,雪莲、大黄、麻黄草等资源确实减少,有些甚至绝迹”。据有关部门统计,青海中药材和藏药材年需求量在2500吨左右,而市场供应量却不足1000吨。藏茵陈、雪莲等一些中药材和藏药材市场供应量因为缺口较大,甚至不得不从外省区收购。
由于长期以来,市场所需药材主要靠采挖野生药材,轻保护、乱采挖使藏药材生长环境不断恶化,过度地采挖藏药材致使部分主要药用资源逐年短缺,有些资源已经枯竭或濒临枯竭,中藏药人工种植培育尚刚刚起步,野生藏药资源量渐少的矛盾突出,正严重制约着藏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省现有的藏药生产企业也因原材料问题,普遍生产不足。加之,我省藏药业发展与现代医药工业的优质化生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严重影响到藏药业的健康发展。
野生藏药资源是藏药的价值魅力所在。如若不从源头上加强野生藏药材种植和保护意识,藏药的特色独秀也将会失色减色,因此,在推动我省藏药产业向前发展的同时,加大野生藏药材保护力度和人工培育繁育中藏药材基地建设应是当务之急。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346
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