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近日,记者从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会上了解到,2015年,我省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总面积达527.22万亩,总产量219.78万吨,总产值128.75亿元,较“十一五”期末,全省中药材面积、产值、产量均实现了翻番。目前,中药材辐射带动16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6万人)致富。
贵州是全国四大道地中药材主产地之一,中药材资源丰富。近年来,我省把中药材作为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的重要产业,强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以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为契机,推动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促进了生态环境修复,实现了产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林药、果药结合,培育39个中药材种植重点县
通过林药结合、果药结合等方式,创新立体高效的“林下仿野生种植”、“退耕还林地林药间套”、“疏林地撒播补种”、“次生林地林下套种”,“干鲜果园套种”及“荒山荒地仿野生种植”等种植模式,实现多品种共生发展,形成了万亩、十万亩、几十万亩星罗棋布的中药材产业布局,并不断走向专业化和集中化。
同时,择优选择23个重点品种和27个鼓励发展品种,培育了施秉、赤水、大方等。按照生态区划,初步形成了遵义市赤水、习水等低热河谷石斛产业带,毕节市赫章、大方的天麻、半夏产业带,遵义市绥阳、务川金(山)银花产业带,黔南州贵定、龙里、长顺刺梨产业带,黔东南州施秉、黄平、丹寨太子参产业带,剑河、锦屏钩藤产业带,安顺市关岭、西秀、普定桔梗产业带,黔西南州安龙、兴义的金银花、石斛产业带,铜仁松桃、碧江、石阡的丹参产业带等特色大品种规模集中区域。
力争到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00万亩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中药材产业声名鹊起,截至目前,已有施秉何首乌、施秉太子参、雷山淫羊藿、施秉头花蓼、赤水金钗石斛等5个中药材品种,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赤水金钗石斛、德江天麻、大方半夏、威宁党参等29个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据统计,全省刺梨、山银花(金银花)、杜仲等单品种的种植面积已突破30万亩,呈现出大品种规模优势引导品牌建设,倒逼科技服务的机制效应。
在“十三五”期间,我省将遵循“大健康、大品种、产业扶贫、山地特色”的发展模式,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力争到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00万亩左右,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使中药材产业成为“产业发展脱贫一批”中的生力军。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