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在《中药闭环流通体系,过去今天与未来》上篇中,笔者谈了闭环流通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中药闭环”流通概念。
文章发出后,有读者反馈这个概念有点“不明觉厉”,不知道如何简单把握这种新方向。
图1:中药品质把控,必须回到中医思维体系下闭环运转。
简化思维,有助于理解闭环流通概念
我们不妨把问题再简化一些——即闭环流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很简单,就是让中医和消费者用上放心、高效的中药!
放心,就是无毒无公害少副作用;高效,就是吃了能有效解决问题。这两点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难度不小,否则也不可能出现今日中药质量危机和市场乱象。而危机和乱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主管部门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抛弃传统,完全想用西医的方法一劳永逸解决中药质量问题。结果则是“按起葫芦浮起瓢”,问题反而越来越多。
这种以科学名义下的“形式主义”弊端,让简单问题复杂化,正把中医逼上绝路,笔者在前期多期话题中也一再提及。
图2:用聚氯乙烯膜装棉子壳的袋料灵芝,核心含量指标可以高过野生品种。
最新的一个案例:笔者日前在考察某灵芝基地时,被告知袋料灵芝中如果添加了玉米基质后,其灵芝多糖含量高于药典标准,甚至可以高过诸多野生灵芝。这也成为该种灵芝重要卖点(灵芝供求)——但我们是否就能说,袋料灵芝品质高于椴木灵芝或野生灵芝?
闭环流通的理想化状态,是中西医手段的结合
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实现中药质量标准化,本身思路没有错。但在科技水平尚未完全厘清中药复杂的成分、遗传因子等信息前提下,必须结合传统的实践经验,形成历史过渡。
图3:和谐包容博采众长,本身就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特征。
也就是说,当前中药品质把控,一定是融合“中西医结合”手段,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例如:不妨用西医的方法来检测中药的农药、重金属残留和毒性成分等(至于核心成分指标,目前阶段最后只做为参考和科研线索,而不可当作评判的唯一标准);中医的方法,则要关注品种的来源、传承、采收季节和加工方法,以及传统鉴别经验等。更重要的,则是要随时反馈哪个地区、什么季节和加工方法的中药,临床疗效最好。最终以临床疗效导向终端生产,形成订单农业——这,才是中药闭环流通的最理想状态。
要达到理想化状态,就必须实现过程的透明可追溯
而要达到中药闭环流通的理想状态,让终端用得放心用出实效,首先就得让中药材生产、种植和加工诸环节透明、可控、可追溯。
图4:农户正在给麦冬大剂量喷撒多效唑,以膨大根部减少生长时间。
即,你必须让需求方明明白白看到——药材来源哪个产地甚至是哪个地块;什么季节种的什么季节采收;期间用了哪种农药哪种化肥;最后用了什么样的加工方法……。最终,需求方才能根据使用效果,合理地选择种源、产地、生产方式和加工方式等,倒逼原料供应端形成订单式生产加工,形成“医药互动”的良性循环。
以上是中医的方法,而要想让上述需求落地可实施,则可以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平台等,让药材生产加工全程可视可控可追查;而含量检测呢?则可以成为品种与品种、区域与区域、道地与非道地,甚至是采收时间的判断指标。
以传统的经验定向,以现代科技手段定性,中西合璧,方可解决长期以来中药质量困境;解决医药互盲,无法相互促进的尴尬。
实现理想的中药闭环流通,任重而道远
我们注意到,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中药的“闭环流通”都是以中医需求为导向,以临床疗效为出发点;而不是当前以科研成果为导向、以含量指标为出发点的不合理状态。
但这个方向能否改变,笔者持悲观态度——因为,中药品质的话语权和顶层架构设计,早已被全盘西化思维把控,与中医传统无关,与临床实战无关。从新近出台的《国家中医药法》中模糊甚至是冲突的条款来看,两种理念的交锋已经非常激烈。
所以说,以中医思维为基础实现中药闭环流通,还任重而道远。笔者估计,至少还得一代人的思想变革,才能最终实现这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