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2017年11月13日,由中药材天地网、中国网、浙江省磐安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大型健康道地资源持续挖掘行动——“天地良药万里行浙江磐安站”活动在磐安成功举办。期间,浙江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经验暨市场行情、质量研判分享会上浙江省农业厅中药材首席专家、
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秘书长何伯伟先生详细解读并分享了浙江省道地药材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政策。
浙江省农业厅中药材首席专家、 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秘书长何伯伟先生发言
何伯伟先生指出浙江亚热带季风显著,
四季分明,生态类型多样,道地药材资源丰富。地貌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全省有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磐安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森林覆盖率为60.5%,丽水达80%以。浙江中药材采集与栽培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药材是40万山区农民增收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传统优势产。自古医药不分家,质量和诚信为浙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磐安 大盘山---我国迄今唯一的以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作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保存野生药用资源1219种。
一、浙江省道地药材保护与发展历史沿革及特点
1.资源丰富
药用动、植、矿物资源2385种,道地中药资源总数居全国第三位。矿物第二位。东南药用植物宝库。
2.历史悠久
桐君采药,浙江省采集和栽培野生药材,已有1600余年历史。浙产药材,为历代医家所推荐。《中国药典》收载的有330多种。
文化深厚浙江历代名医辈出,清未以前浙江有史可考的名医有1.79万多人,有案可稽的中医药著作达1800多种。
商业发达 区位优势明显。中药及中药材销售列全国第三位。胡庆余堂、英特药业、华东药业、寿仙谷药业、佐力百草等。
科技兴药 省科技育种专项、中药联盟、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体系等。中药研发水平居前国前列。
政策有力 列入省农业主导产业和振兴历史经典产业,万亿健康产业扶持。
3.先秦时期 浙江中医药考古
4.浙江道地药材事记
东汉 《天台县志》记载天台白术已采集药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有58处运用“浙八味”药材。
东晋 葛洪炼丹杭州,植药黄精、白术。萧山百药山白术、石斛、何首乌、百合、黄精、丹参、威灵仙、茯苓等。
唐代 陈藏器编辑《本草拾遗》新增药物692种。夏候子在余杭建药圃,栽种菊花等药草60余种。麦冬“出江宁者小润,出新安者大白”贝母江南诸州亦有。
宋代 有越州贝母、白术、白芍、玄参、睦州麦门冬温台石斛的种植,南宋记载薄荷、茱萸、半夏等药源84种。南宋是全国中医药最发达的时期之一。
元代 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养阴派代,称为玄参为圣药。
明代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了新江临安天目山药材120多种。浙江生产量全国最高。
清代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形成了著名的“杭十八”、“笕桥十八味《杭州府志》(光绪)首提“浙八味”道地药材。
民国 《浙江省情》记载:“药用植物生产重要者20种。其中“浙八味”种植面积3.1万余亩,产量140万公斤,为抗战提供了大量药材。
5.新中国后浙江中药材产业发展阶段
6.产业持续增长,发展势态良好
2016年浙江全省中药材生产情况:表现为“四增”。种植面积64.51万亩,同比增长11.38%;平均单产(干品)313公斤/亩,同比增长1.55%;总产量20.2万吨,同比增长13.1%;总产值为58.28亿元,同比增长10.15%。
野生采集药材1.17万吨,比上年增11756吨,产值1.7亿元,同比增6.87%。全年中药材出口4411万美元,同比增2.58%。中药材销售额60多亿元,居全国第四位。中成药及中药饮片加工总产值173.4亿元;其中中成药总产值154.9亿元,中药饮片加工总产值18.5亿元。销售居全国第三位。
二、浙江省道地药材保护与发展的举措及成效
1.加强政策指导,促进产业集聚
2002年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的意见》,明确省农业厅承担中药材生产、管理和行业指导职能。9月成立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和指导服务产业发展。
2003年 省农业厅制订实施《浙江省中药材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规划》,此后省财政加大对中药材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的扶持。
2007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把中药材列入十大农业主导产业。
2007年
省农业厅、省财政厅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浙江中药材产业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组织实施“121”工程,建立10个以“浙八味”为主的道地药材、重要药材和珍稀药材良种资源圃,建成20个500亩以上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10个浙产中药材品牌。
2007年 省经贸委、省农业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颁布《浙江省铁皮石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对培育产业做大做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中药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江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浙江省中药经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意见》、《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
“十二五”期间,通过现代农业、中药现代化、重大育种项目等省级财政专项安排资金2亿元左右,引导资源要素集聚。
2.力求各地明确发展重点和优势道地药材品种
省农业、经信、发改、科技、食药监、中医药、林业等多部门协作,把列为省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和省中药现代化工程的主导品种加以扶持。
主产县磐安、东阳、武义、新昌、桐乡、淳安、天台、景宁、缙云、鄞州、仙居、瑞安、衢江、江山、开化等43个强市(县)药材种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约90%。建成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基地面积30万亩,50个基地列入省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精品园创建,5个基地通过国家GAP规范化基地认证(铁皮石斛、薏苡、山茱萸、温郁金),全省中药材“三品”认证基地面积近30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0%,25个基地被认定为“浙江省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
全省各级成立的中药材合作社460家,带动农户10万户,带动基地40万亩,江南药镇等10个以中药材产业链建设为主创建特色健康小镇。桐乡、遂昌、缙云、天台等4县为“浙江中药材产业基地”;淳安县枫树岭镇、临岐镇、安吉县天子湖镇、瑞安市陶山镇等5个乡镇为“浙江中药材产业之乡”,磐安“江南药镇”、淳安临岐镇、遂昌大柘-石练健康小镇、雁荡山石斛特色小镇、新昌药谷养生小镇、中国西红花小镇、浙八味•神农蝴蝶谷项目等的创建。
3.更新发展理念,提升产品优势
保护提升“浙八味”等传统道地药材,培育发展铁皮石斛、灵芝、西红花、三叶青等新兴优势药材(培育新浙八味)。
倡导“仿生态、保疗效”的优质中药材种植理念,做优做强优势品种。
2016年“浙八味”全省种植面积21.86万亩,总产量为4.06万吨,中药农业20亿元。浙贝母总量占全国90%、杭白菊总量占全国50%。浙白术、玄参、元胡占全国三分之一。铁皮石斛产业规模占全国的70%以上,灵芝产业规模占全国的40%以上。建德西红花、天台乌药、庆元灰树花、丽水三叶青、平阳黄栀子等道地药材(药用菌)品质居全国之首,已成为全国种植、加工主产区,产业发展和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根据黄旭明副省长11月21日在浙江政协信息第42期对“以‘浙八味’为先导
打造中药材‘道地浙药’品牌”的批示要求:“中药材是中华民族的宝贝,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和栽培技术提升,意义重大且大有作为”,省农业厅及时组织协会开展调研,起草专报了“关于‘浙八味’产业发展情况”。黄旭明副省长批示“农业厅对中药材生产已做工作成效和下一步举措很好”。
铁皮石斛
引领全国产业发展,基地规模4.2万亩,种植企业及产业合作社基地100余家。1000亩以上7家,(在外省种植面积约3万亩),产业产值50亿元,品牌化产品销售占70%,被誉为我国民族健康产业和保健食品的典型代表。
4.强化科技兴药,夯实产业基础
全省科研、教学、生产单位建立了药用植物种资源圃25个,保存浙产道地药材、珍稀濒危药材资源数5533份。
28个品种资源列入浙江省首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名录 31个中药材品种通过省认(审)定,良种化增产10%左右
元胡-----中美研究新发现一传统中药的镇痛成分,去氢紫堇球碱(DHCB),以此为基础或许可研制出副作用小、无成瘾性的止痛药。
温郁金-----提取抗肿瘤药榄香烯注射液(脂质体)和榄香烯口服乳的原料,是我国为数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获得美国和欧盟发明专利,年销售约7亿元。
全省有近20万亩中药材基地实行粮-药轮作(套种)和林-药套(间)种,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种植效益。
推广高效种植模式:如“浙贝母—甜玉米—秋大豆(小番薯)”、“浙贝母—奶油南瓜”、“浙贝母—西瓜”、“浙贝母—生姜”等多种间套作模式;实现浙贝母规范化种植,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
5.规范生产管理,实现提质增效
组织制(修)订并实施了《铁皮石斛生产技术规程》、《段木灵芝生产技术规程》等省级中药材系列地方标准和农业团体标准30个,编制了《中药材全过程标准化操作手册》和“生产技术模式图”,开展了铁皮石斛、灵芝、杭白菊、浙贝母等中药材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在杭白菊、白术、元胡、铁皮石斛等中药材上完成9个农药产品的登记试验,规范和科学使用农药。
实施浙江省中药材生产基地信息体系建设,生产基地实现了生产全过程“二维码”追溯管理;大力推进浙贝母、元胡产地无硫加工设备和技术提升。
合力推进浙贝母产地无硫加工,鄞州、磐安、东阳等产地大力推进产地无硫加工设施设备改造,占总产量的95%以上,无硫加工的浙贝比有硫的价格平均高20元/公斤左右,品质提升增效较显著,四年累计促进产业增收3亿元以上。截止2016年底,磐安全县累计共购置无硫加工、储藏设备1350台(套),财政补贴资金1000多万元。
杭白菊提升改造为大型隧道式烘道干制,桐乡35个杭白菊加工企业进行了推广隧道式烘房60余组,鲜花加工量达到3.5万吨,占全市菊花产量的90%,有效地提高了菊花加工质量,解决了广大菊农菊花加工难、晒制难、保存难的问题。
6.注重品牌创建,增强竞争能力
20个中药材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著名商标,“武义铁皮石斛”和“缙云米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桐乡杭白菊”、“天台乌药”、鄞州区的“樟村浙贝”、“天目山铁皮石斛”、瑞安市“温郁金”、“龙泉灵芝”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举办了十一届中国磐安中药材交易博览会、举办了三届中国浙江铁皮石斛文化节、举办了二届中国灵芝大会
、联合发布“浙八味”价格指数、电商销售额2亿多元。
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经过十多年培育发展,现有中药材管理、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会员262家,设分支机构—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铁皮石斛分会,为省4A级社会组织。行业服务自律作用增强。
三、浙江省道地药材保护与发展的下一步工作措施
根据国家《中医药法》及《浙江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浙江省绿色农业行动计划”等要求,主要措施:
1.积极构建新型道地优质中药材产业体系
2.积极构建“浙药”质量控制生产技术体系
3.积极培育“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模式
注重部门协作,合力解决产业制约短板,积极构建“培育全产业链发展新动力”的服务机制,继续推动人工种植铁皮石斛花、叶和蝉花申报为新食品原料工作;积极争取列入保健食品目录工作。
推动国家药典委修订浙贝母标准;推动中国药典委修订杭白菊标准;推进“衢枳壳”生产质量标准制订;推进“桑枝桑黄”生产质量标准制订。
4.积极构建“道地药材+互联网”产销体系
英特药业--创建浙八味全国中药材物流实验基地,四个物流基地:杭州、宁波、金华、温——每个基地建立2个中药材初加工点示范基地。
5.积极构建产业技术专家服务体系和成果转化应用体系
帮助市民解决“不敢买”“不会买”“买不到”优质中药材的实际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发展中药材产业------价值是核心,善于做好价值的整合者,善于做好价值的共享者,善于做好价值的放大者实现中药材产业水平、贡献、影响的提升。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