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为中医西医化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中成药的大量被应用。中成药应用对于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对于中医院而言,中成药的大量使用则是可悲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中成药大量使用导致中医异化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为了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需要,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由药品生产企业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商品化的一类中药制剂。中成药具有性质稳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服用、携带、贮藏保管方便等特点(引自百度百科)。从中成药的概念去理解,中药脱离中医医生的辩证而直接被西医医生使用的异化,在综合医院来说非但算不上坏事,还是利用中医、弘扬中医、传播中医文化的好事,因为西医医生如果不用中成药,几乎无法来借鉴中医技术。
但是,中医专业技术人员或者以中医为特色的医院,如果不按辩证施治来组方,直接使用中成药,对中医思维逻辑似乎有所违背。中药组方虽然有汤头,但总会根据每个不同的病人望、闻、问、切的中医诊断,对于汤头中的中药品种或药量有所加减,这样才符合中医辩证施治的个性化与精细化诊疗思维。因此中医医生或中医医院大量使用中成药导致中医异化,不符合中医文化的传承,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
中成药拉高基本医疗成本
基本医疗的伦理有遵循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公益原则, 一是适宜技术原则。公益原则是不盈利,适宜技术原则是价廉物美。中成药与医院内制剂不同,它们是商品化的一类中药制剂。中药变成企业化的商品再用于疾病诊疗,其中渗透了商业逐利和中药的现代加工技术,加上企业对于药品的营销,其成本变得虚高。当下的药品给医生的回扣方面,中成药是个大灾区。不久前,一家医学院校附属医院还发生因使用劣质中成药而被处罚的案例。因此对于中医医院的基本医疗保险考核,应该将中药饮片的使用率与中成药的使用率比做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基本医疗应该鼓励中药饮片或院内制剂的使用,而不应当鼓励中成药的大量使用。
恢复传统中药使用上有特点
传统中医的特征体现在中药使用上一是鲜草药、二是饮片自加工、三是院内制剂。这是保障中药质量与疗效最为可靠的传统举措。现在的中医医疗机构,受限于中医西医化的政策管理,鲜草药和自制饮片几乎灭绝,而自制制剂也极大的萎缩。由于中药饮片的商品化,让很多虚假的中药饮片充斥于医院药房,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很多被萃取过的中药饮片,形是中药,其实已经不是中药。如果中医医院的组织结构中有中药饮片加工部门,直接购进药材进行饮片自制,中药的质量一定会有保障,而且也会大大降低中药饮片的成本。中药制法众多,不同的制法有不同的药效,这也是构成中医医院品牌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都使用社会上统一的中药饮片,也会让不同中医医疗机构的品牌有所缺失。
振兴中医院,离不开院内制剂
中药院内制剂与中成药有本质的不同。特别是公立医疗机构,由于其公益性,应当最大限度地提升中药质量,降低中药成本。上个世纪90年代从事医政管理的时候,看到不少的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都有中医制剂室。但西医化的管理模式,以及中药饮片与中成药的市场化与商品化彻底毁灭了中医院内制剂,甚至医疗机构连代煎中药也成了非法。没有院内制剂,中医生就少了一个好中药师的助理。中医加中药才能完整打造中医院的技术品牌,如果没有院内制剂,在如今中医多点执业发展趋势下,且失去了中药师的最重要中药加工协助,中医院还能靠什么巩固与发展自己的品牌?
《中药法》实施已经多年,院内制剂政策已经明显放宽,院内制剂也并不需要自建制剂室,还可以委托中成药生产企业代加工。同样的中成药,不一定要买企业的,也可以自己来提供院内制剂,这不仅仅能把握中药制剂质量,更能打造中医院核心竞争力产品,在医生人才流动的医疗市场社会,唯有产品可以独有。院内制剂的大力推广,不仅仅是服务于医疗本身,还是中医医院适应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中医医疗机构品牌建设的重中之中。
当下,很多中医医院竞争力明显不足,笔者以为一手捡起中医人的老传统,一手利用现代科技来服务中医,就一定能重新恢复中医诊疗的活力、魅力和竞争力。
原标题:医院内制剂 振兴中医院不可缺少的品牌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中药材天地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