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价格波动胜往年
进入7月,此前不少一路暴涨的中药材价格出现明显回落趋势。以胖大海为例,在一些零售药店,胖大海价格的降幅高达70%~80%。
“今年中药材价格的波动明显异于往年。”北京德威治大药房总经理张玉宽说。春节之后,部分中药材的价格并未如预期般回落。而往年,中药材一般都是在中秋节后开始上涨,在第二年春节前后达到年度价格高峰,之后药材价格便会进入下行通道,清明前后达到低点。但今年6月以前,中药材价格却一直继续着2009年以来的上涨态势。先是三七的价格在春节后飙升了五六倍,之后,红花、干姜等药材迅速跟进,涨速之快、涨幅之大,出乎人们意料。
北京白塔寺药店的一份药品调价单显示,从2010年年初至6月,重楼价格从525元/公斤涨至1025元/公斤,涨了近一倍;生龙齿已从97元/公斤涨至200元/公斤,涨幅高达106%;焦苍术从70元/公斤涨至150元/公斤,涨幅高达114%;生蒲黄价格从39元/公斤飙升至150元/公斤,涨幅高达285%。还有不少药材的调价幅度也在50%以上,如炒山药的价格从170元/公斤上调至260元/公斤,涨幅接近53%;煅龙齿的价格从100元/公斤上调至200元/公斤,涨幅达50%;金莲花从268元/公斤调至420元/公斤,涨幅接近56.7%……
直到2010年6月,中药材普涨的趋势才有所缓解。7月,胖大海、三七等药材的价格开始大幅回落。
“部分中药材暴涨,有天气和市场的原因,也不排除人为炒作的因素。”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而目前中药材转而大幅度降价,一方面是由于现在西南旱情有所缓解;另一方面,新货开始大量上市,经销商大量出货,也是价格下降的原因。此外,国家对农产品炒作的打击也是中药材价格回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药材价格的巨大起伏受整个产业链市场供需情况的影响,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波动却最终体现在销售终端上。“这样一来,百姓对价格上涨的抱怨也不免集中指向零售药店。”张玉宽说。温州叶同仁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时丰讲,在药材价格上涨的时候,来店里购药的顾客时常会向店员抱怨药价上涨太快。
山东省济南市市民李大爷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服用三七粉两年了,从前在药店买三七粉每克不过一两角钱,今年2月份,普通质量的三七粉已经涨到了近4角钱/克,而到了5月份,一般质量的三七粉涨到1元/克,最好的达到了近2元/克。“怎么又涨了?”前一阵儿,李大爷每次买三七粉都要向店员抱怨一番。
“零售药店确实很委屈。”一位零售药店的负责人半开玩笑地说,“可消费者又能向谁抱怨呢,当时的药价真是像股票一样,一天一个价。”对于像李大爷这样的抱怨,众多零售药店已是见怪不怪。
药店其实也很难
其实,在中药材价格波动的过程中,零售药店遭遇的并不仅仅是消费者的抱怨,还有利润的损失和经营上的风险。
北京消费者张先生愤愤不平地说:“药店只是零售终端,进货价涨了,药店的零售价也跟着涨,不但利润不受损失,说不定还可以借着涨价的东风大捞一笔呢。只是苦了我们这些消费者。”不过济南漱玉平民大药房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光霞讲,当药材进货价暴涨的时候,为了避免因零售价过快上涨流失顾客,药店往往不得不自己消化一部分价格上涨的成本。
据张玉宽透露,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德威治损失的中药材利润高达30%。而这还没算上药材价格下跌时带来的损失。通常,如果药店在价格高位时进货,一旦市场价格暴跌,药店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低于进价销售,做赔本生意;要么坚持不降价,遭顾客埋怨,流失顾客。
无疑,无论价格暴涨还是暴跌,对药店来说都是“麻烦”事。涨跌带来的风险只能药店自己承担。
对此,“药店唯一能做的就是控制好库存。”吴时丰说,“叶同仁通常会备足两个月的货。”同时,吴时丰表示,其实零售药店一点也不希望药材价格上涨。因为伴随着药材价格的走高,市场上往往会出现一些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药材”,这无形中会使药店进货时的鉴别、检验难度加大,对药店和消费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和消费者一样,都希望药价稳定。”他说。
对于一些小药店来说,中药材价格的上涨,则让他们干脆放弃了经营某些涨幅过大的品种。辽宁省鞍山市一家药店的店主说,在中药材价格疯涨的时候,一方面是经销商不敢存货,上货时只能交定金委托进货,进货很费劲儿;另一方面,对于某些涨幅过高的品种,他自己也不敢采购。按照他的说法,一旦价格暴跌,他这几年就白干了。“更何况那么高的价位,也真是进不起货呀。”他说。
“当时药材一天一个价,不断地超过心理预期,决定库存量就像是在赌博。如果当时扩大库存,随着市场价格上扬,药店或者会赚到钱,或者可以保持低价赢得消费者。但市场疯狂的时候,你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药价会下跌,扩大库存的风险太大,而且占用流动资金。所以我们当时还是采取了保守的做法,尽量保持最低的库存量,让自己的零售价随行就市。”一家连锁药店的负责人说。据了解,像这样采取保守做法的药店,在全国为数不少。
而随着中药材价格的不断攀高,中成药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尤其是和三七等“高价药”沾边的中成药,更是难以压制价格上涨的势头。据了解,全国使用三七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品种超过了300个,生产厂家超过了1000家,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中药制药企业。以5月份的温州为例,短短几个月,20片装的三七片,售价就从1元涨到2元多;其他如排毒养颜胶囊涨了近20元,涨幅在40%左右……
面对中成药价格的上涨,零售药店仍然只能是被动接受。“如果和厂家的关系足够亲密,我们也许能提前得到涨价的消息,以便在涨价前多采购一些。但应对中成药的价格上涨,药店能做的也仅限于此了。”张玉宽说。
价格形成需监督
就眼下来说,与其说中药材的价格是在暴跌,还不如说是回归。尽管考虑到今年CPI高企的因素,但中药材的价格之前涨得仍显离谱。
有观点认为,此番中药材价格突降,很可能是大炒家在甩货。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近期胖大海价格跳水的主因是新胖大海即将上市。新药上市前,手中囤有大量药材的“炒药客”会大量放货到市场上出售,用以打压产品价格,以便在低价时再次大量进货。等药品大部分都操控在他们手里后,价格就会又涨上去了。
从楼市和股市流出来的“热钱”,只要在中药材市场上有利可图,就决不会主动离开。而部分产区集中的药材产值最多不过数亿元,少的还不到千万元,垄断一个品种资源对那些大资本来说一点也不难。
“中药材暴涨暴跌,深受其害的是种植户和消费者。”吴时丰说。今年涨幅高的品种,明年会有更多的农户和企业扎堆种植,盲目扩大其产量,结果很可能形成“药贱伤农”的局面;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中药材涨价让一些长期服用中药的“老年病”患者苦不堪言。对于1000多元的退休金而言,每个月多支出上百元甚至是几百元的药费,的确令其难以承受。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着手抵御游资炒作中药材,畅通中药材的市场交易,促成健康的中药材价格形成机制。事实上,对于前段时间三七等产品的暴涨现象,发改委价格司已于6月派专人到滇、粤等地调查。但目前没有消息证实,此番中药材价格回落是否与此有关。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