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吉药控股和修正药业双双否定的表态,一场“蛇吞象”式的收购风波终于暂告一段落,人们期待中的创业板首例借壳上市也宣告无果而终。不管吉药控股的信批“反转”大戏出自何种目的,常年盘踞中国药企前三名的修正药业的上市梦碎却是不容质疑的现实。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蓝鲸产经记者表示,近年来,修正药业用各种方式频频冲击上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融资,通过扩大资金规模在药企竞争中抢占市场。同时他还认为2012年曝光的“毒胶囊“事件成为修正药业上市路上一块无法抹去的“污点”,资本市场对于产品质量不合格的药企是异常警惕的,这也为修正药业的上市加大了难度。
巨额营收 魅影重重
7月24日,吉药控股的一纸公告宣告了修正药业的上市梦再次破碎。据媒体公开报道,从2004年开始,修正药业曾多次传出借壳上市、港股IPO的消息,但最终都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
公司官网显示,修正药业集团是集中成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的科研生产营销、药品连锁经营、中药材标准栽培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民营制药企业。修正药业的目标是,要在10年内力争实现销售收入千亿元目标,到2030年达到万亿元目标,成为世界百强制药企业。
1999年,董事长修涞贵为新药斯达舒砸下重金买下了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效果立竿见影,斯达舒销量呈爆炸式增长,修正药业也因此为大众所熟知。
营销的成功让修正药业食髓知味,之后的数年间,修正相继请来了孙红雷、徐峥等明星,代言肺宁颗粒、六味地黄胶囊等产品。
自2010年以来,修正药业连续多年稳居“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前十强,近三年来更是因为其营收超600亿而登顶中国药企排名前三甲。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修正药业以507亿元的收入获得民营企业第50位排名,在民营医药业中位列第一;2015年,修正实现产值588亿元,销售收入575亿元,达成了16%的增速,在民营500强中位列53名,依然保持医药行业第一名的龙头位置;但在2016年,修正药业下滑至医药行业第二名,销售收入实现约636亿元,增速下降至8.16%。2017年更是加速下滑,修正总体营业收入仅上涨不到2亿元,约为638亿元,增速仅为0.31%。
但修正药业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市场对其高额营收下的实际净利润和产业规模一直是雾里看花。
根据蓝鲸产经记者查询,修正药业曾于2014年7月发行过一笔3亿元的债券,并因此披露了2010年-2014年的年度报告。
年度报告显示,修正药业在2010-2014年的营收分别为17.59亿元、19.89亿元、18.77亿元、27.22亿元、35.9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26亿元、1.14亿元、1.06亿元、4.52亿元、7.55亿元。在发行该债权时,修正药业还提供了2015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数据,其中显示营收6.94亿元,净利润1.55亿元。
从2014年的35.95亿元到2015年的575亿元,为何修正药业在一年的时间内营收可以实现百倍的暴涨,修正药业从未给出过官方答复。蓝鲸产经就此事采访多未业内人士,大多以“修正药业不是上市公司,因此不知情”的理由回绝。上述业内人士对蓝鲸产经表示,这一“跨越式”的大增长的确有些可疑,是否存在数据造假的情况,还有待修正药业的具体披露。
但在高额营收和飞速的业绩下,却是修正药业屡次上市屡次失败的现状。反观A股市场,广药集团2018年营收约400亿元,市值近3000亿的恒瑞制药2018年营收也不过只有174.17亿元。但连年营收超600亿元的修正集团是为何要谋求借壳上市呢?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借壳上市成本巨大,但对于多次陷入挪用资金、产品不合格风波的修正药业来说,这或许是登陆资本市场的最佳途径。
“黑料缠身” 上市难行
一面是暴涨百倍的营收,另一面却是其投资的P2P相继“爆雷”引发的“缺钱说”,修正药业身上矛盾重重。
蓝鲸产经记者注意到,2018年多家修正系投资的P2P平台出现了“爆雷”事件。该年9月,“永利宝”“火理财”平台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6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归案,修涞贵此前曾注资这两家公司;9月4日,钱庄网通过官网宣布清盘;12月,宜湃网发布良性退出公告。这两家公司同样被指出与修涞贵有关联。尽管在出事之前,修正药业都已全身而退,但一家营收超百亿的药企接连与“爆雷”P2P平台产生关联,也引发了市场诸多讨论。其中,“缺钱说”受到多方共鸣。
而真正引爆公众信任危机的是曾经轰动全国的“毒胶囊”事件。2012年,修正药业被央视揭露铬含量超标,涉嫌非法添加工业明胶,羚羊感冒药胶囊、斯达舒等陷入“毒胶囊”事件旋涡。
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飞行检查(事先不通知被检查部门实施的现场检查)中发现,修正药业用于生产肺宁颗粒的药材返魂草部分发生霉变变质,还存在故意编造虚假检验报告等行为。事件曝光后,吉林省药监局依法回收药品GMP证书,修正药业因此丢掉了相关药品的生产资格。而肺宁颗粒作为修正药业的主打产品,年营收在5亿元以上。
除了常年登上药品质量黑榜,年收入超600亿元的修正药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却相当吝啬,据其官网显示,修正药业每年的研发投入仅10亿元。而且自斯达舒之后,修正再没推出过具有同样市场影响力的拳头产品。没有新兴产品的修正药业虽然当下营收仍然可观,但却面临着后继无力的困境。
此外,修正药业近年来还深陷法律诉讼。天眼查数据显示,涉及修正药业的法律诉讼高达109件、开庭公告为34起,自身风险及周边风险分别为80例、146例。通过检索裁判文书网发现,与修正药业有关的案件超3000个结果。除公司销售人员多次非法挪用公款外,修正药业董事长也曾陷入行贿风波。
频繁的经济案件反映出修正药业这个“庞然大物”内部的资金管理极其混乱。不仅如此,修正药业在销售成本上也居高不下。据其披露的2012-2014年的年度报告显示,修正药业2012年、2013年、2014年销售成本分别为的4.84亿元、6.61亿元、9.25亿元,短短三年翻了近一倍。
除了广告营销,修正在销售团队建设上也“快人一步”。据媒体报道,2003年修正就设立了由30家省级分公司、350个地级办事处、7900多位一线员工组成的三级渠道。修涞贵长子,修正药业集团原总经理修远曾表示,修正10万员工,8万从事销售。
财务部的《从药企销售费用分析药价虚高现象》研究指出,高昂的销售费用既是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也会吞噬企业正当利润,更易滋生出大量灰色地带,甚至贿赂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随着“两票制”的全面推广,修正药业这种层层代理的销售模式也将面临危机。“两票制” 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这项始于2016年4月的医药行业的变革,意在压缩药品流通层级,减少药品层层加价情况,从而挤掉药价虚高成分。
当庞大的销售团队的优势不再,这对常年依赖销售网络的修正药业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特别是在六百亿营收疑云之下,以“销售为王”的修正药业的上市路或许将更加坎坷。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中药材天地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