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近日,“珍稀药用动物资源保护利用”研讨会在中国中药协会顺利召开。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龙致贤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周超凡教授;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中国药材GAP研究促进会会长周荣汉;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高学敏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黄乘明博士;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国天然药用资源动物药专家李宜平等中医药、动物学资深专家及知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孟智斌:鼓励提倡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中国养熊业符合国家贸易公约标准。
作为一种资源依赖型医学和产业,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与药用动植物、矿物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息息相关。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需求的激增,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于近年来我国中医因动物入药屡受国外一些组织和媒体诟病问题,孟智斌教授表示:“现在动物福利的思潮也在日益高涨,尤其是一些境外的NGO组织,动不动就不分青红皂白就说人类凶残,这明显是不客观的。爱护动物什么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是你不能用你这种情感去压制和攻击别人合理合法的使用。在现阶段,我认为应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在遵守法律范围内,鼓励和提倡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孟智斌主任坦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列入附录一以后,所有的商业贸易都是违法的,但也存在特例。特别规定中明确指出——人工培育,人工饲养的,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是说达到子二代的繁殖后,就可以作为附录2的标本做商业贸易。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养麝、养熊行业都属于这种情况,符合国际贸易公约的要求。
房书亭: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应当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持续发展”之路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了专利。我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在我国申请的中药专利却高达1万多项。“洋中药”专利占我国医药领域高新技术的80%以上。保护和支持药用动物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及反垄断能力已到刻不容缓之时。
保护作为瑰宝的中药动物药产业,解决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在保护野生动物药用资源的同时发展养殖珍稀药用动物。与会专家学者强烈呼吁社会各界支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珍稀药用动物资源,保障中医药产业作为民族精粹的健康发展、世代传承。
中国中药协会房书亭会长表示:我们国家在治理的事情上,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政策是“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坚决保护和利用濒危物种,我国是最好的范例。目前,我们家养的熊大概15000多,都是比较大的养熊企业,经过国家非常严格的手段核准,中医药和动物类的专家都参与了审查过程。
周荣汉:黑熊养殖无痛引流技术当颁科技进步奖
众所周知,中药绝大部分来自于天然,天然药物是研究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有米之炊,且不可能用一个单一的化学药物取代,更严密来说,它是不可完全替代的一个物质基础。解决天然药物资源不足,有三个解决办法:第一,从野生解决。如果在进行工业化生产的时候,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只能从野外获取;第二,人工培养,这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仿生培养;第三,就是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因为中医药生产在质量这方面是要求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
以养熊产业为例,上世纪50年代获取熊胆的途径大多由农民捕杀毁坏农田的黑熊为主,取其熊胆买卖以填补歉收的损失;20年前,我们从朝鲜引进了塑胶引流管取胆的方法;到1990年,部分养殖场已开始使用白金引流管,不会引发感染。但是,那时的饲养条件依然没有现在人性化;如今,在规模较大的养熊场里,熊可以随意走动,不受拘束。并且,他们并没有使用任何引流管,而是利用黑熊自己自身组织所形成的一个通道来取胆。在平时不取胆汁的时候,胆汁不会流出来。
因此,当我看见一篇报道,说取熊胆是愚蠢和血腥的时候,我说到,不知道这个愚蠢和血腥是什么含义。因为我觉得从50年代打熊、杀熊到现在养殖黑熊无痛引流,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个过程我都亲自观察过。所以,我说这个不仅不血腥、愚蠢,从我的角度来讲,甚至应该颁发科学进步奖。
李宜平:中医药产业遭遇偏见,国际竞争激烈
前不久,看了亚洲动物基金会拍的几个片子,动物保护组织对中医药有一个偏见,说中医药发展破坏自然资源,不注重资源保护。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在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文言文《捕蛇者说》,这是不是中医药动物养殖的雏形?其实早在300多年前,已经开始养鹿。鹿茸、鹿鞭、鹿胎、300年前就开始通过养殖获得,植物药也一样,比如人参,这并不像动物保护组织说的那样对立。
我也在思考,医药产业是一个大产业,中药和化学药各占一定的份额,这个之间存在一个竞争,竞争激烈,竞争的结果不是你进就是我退,竞争采取的手段多种多样,对中医药怎么说?不解也好、攻击也好,会不会有这方面的背景呢?这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高学敏:养熊取胆产业链,值得肯定、推广
中国政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加入国际动物保护公约后,为中国动物保护做了大量有益工作,成绩有目共睹。中国的珍稀药用动物人工养殖也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尤其在解放后,国家对药用动物人工养殖工作非常重视,技术上也取得了很多突破,梅花鹿、熊的养殖已经产业化,麝的养殖已见成效,穿山甲初见曙光,正逐步解决中药濒危原料瓶颈问题。
高学敏教授介绍道: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国内一些医药工作者、动物学家、在不同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努力。黑熊养殖取胆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采用了现代科学活体体内无管引流胆汁的方法,做到卫生、无痛,既很好的保护了黑熊的物种,又把圈养和散养结合起来,既保护了熊群体健康发展,又提供了药源,使含熊胆的123种中成药原料上得以继续,养熊取胆形成了一个较好的产业链,为人类的健康发挥了作用。
还原真实养熊业,究竟谁在蒙蔽“真相“?
据了解,我国经过20多年的不断技术改善和创新,又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养熊企业采用的养殖和采胆技术都很规范,养熊场条件都能满足动物福利要求,第三代的医学造瘘无管引流技术已经做到非常成熟,每次采集胆汁时间不到10秒钟,严格做到了卫生、无痛,就像人类义务献血一样。多年的科学实验证明,取胆熊与非取胆熊的健康指标基本一样,养熊取胆对黑熊健康没有任何影响,1头黑熊1年的引流胆汁总量相当于猎杀220头黑熊所获得的总胆量,是药用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成功典范,完全符合国际公约要求,也是国家大力扶持和鼓励发展的民族产业。
然而遗憾的是,现在某些组织大肆利用二十年前的落后虐熊资料来进行宣传,刻意掩盖我国养熊业正逐步规范发展的客观事实,并毫无依据地声称熊胆可被取代,以“动物保护”之名裹挟民意,意图断绝中医药中的熊胆原料供应。这其中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我们没有相应的证据,但是此举无疑会让西方利益集团受益。
此外,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利用十多年前的个案现象引用到现在来不断歪曲宣传,没有标明出处、时间、地点,和目前中国养熊业科学规范的事实完全不符。这种以偏概全的非法污蔑行为很值得质疑,既误导了社会民众,也严重影响社会对中医药的科学认识和客观、公正评价,直接危及我国药用动物资源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利益。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28-6560886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