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我国是一个中医药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一个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强国,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竞争战略上,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除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纳入国家重大规划项目,在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统一规划部署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外,应尽快形成“统一管理、依托各方、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从各环节抓好标准化的系统性工作
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推进国际标准制定进程
建立国际标准化工作快速反应机制。即建立相关部委有效的联席工作机制和重大事件联动机制,统筹研究、指导、规划、协调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笔者建议,继续沿用原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双领导小组机制,委托专职研究团队紧盯国际中医药市场,紧盯国际中医药标准化动态,及时反馈国内,做详细的分析和初步的对策,供政府决策。
重新梳理国内现有的中医药相关技术委员会,进一步明确其责任、权力与义务。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中,政府部门、国际专家、国家代表团以及国内技术对口应该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尽量避免重复决策而贻误最佳时机。
政府主导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标准的研制工作
基础性、公益性的标准化工作主要是一些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标准制定工作和相关研究,这类标准化工作多贡献与收益不成正比,标准的作用显效缓慢与企业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而很少能够引起相关企业的兴趣,但这类标准又往往是标准化工作的基石,因此政府在该领域应该担当主导性作用。
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
实践证明,标准化工作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是组织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条件,是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技术基础。因此,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到各级标准化工作中去,并且也只有企业最贴近市场,最能反映市场的真实需求。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在技术标准和方法标准上面有所作为,切实通过企业参与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从而提升中国中医药相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行业协会、商会在标准尤其是行业标准的制定中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他们熟悉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可以联合一定范围内的企业推行行业标准,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组织和实施标准的采标和测试,因此他们是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不可或少的一个环节。
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目前急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人才培养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全国选拔机制专职培养,一种是通过参加国际相关组织的工作并在其中得到锻炼。建议两种方式相结合,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懂外语又有国际合作经验,既有标准化知识又有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其培养要求也要依承担角色要求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可分为:承担管理职能的标准化人才,参与国际标准化项目的专家,标准化项目负责人或工作组的召集人三类,作为国家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人才储备库。
以国际疾病分类为依托,推出中医药国际标准
ISO/TC 249 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于2009年正式成立,中国承担秘书处工作,该技术委员会主要针对中医药领域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控制制定相关标准,目前已经通过《人参种子和种苗》和《针灸针》2项国际标准的立项,进入到国际标准草案起草阶段。
世界卫生组织第十一版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WHO ICD-11)拟将传统医学纳入其中,此项目将为中医药纳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WHO ICD-11传统医学分类项目,该项目已委托上海中医药发展办公室负责实施,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主,组建全国中医药专家以及外语、计算机信息和标准化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团队,共同推进编制工作,目前该项目国际专项经费已经落实,项目编制工作正在深化推进中。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28-6560886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