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2011年9月,在全社会都在关注中药材价格剧烈涨落之时,魏建和正往返于京、琼两地,一头做南药的引种,一头做种质资源的保护。魏建和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海南分所所长,还是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负责人。由他负责的珍稀南药木香、降香的人工繁育已取得突破。在他看来,中药材价格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问题。
魏建和认为,未来不管中药材价格走向如何,都应该着重做好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而作为开发资源的重要手段,我国中药材种植业面临的一些主客观制约因素,也应该给予重视。“人类的任何活动对于地球来说都是过度的,我们总是希望她能产出更多来满足我们的需求。为了不让地球最终走向无力负担,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魏建和说。
现代中药农业已经形成
资料显示,我国中药栽培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从野外引种桃树等的记载。2000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药材生产已初具规模,在长安建立了引种园;张骞出使西域,引入了红花、石榴、胡桃、大蒜等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栽种,丰富了中草药种类。
据魏建和介绍,我国从1957年开始对供应紧缺的中药材进行人工种养实验,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中药材种植业已经形成并具有一定规模。目前市场上流通的1000余种中药材中,主要依靠人工种植的已达250多种,所提供的商品量占药用总量的70%以上。全国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比2000年增长了90.1%,比1995年的418万亩增长4.6倍,为我国中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近年来,中药农业作为发展经济、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地获得地方政府的重视,各地在生产中将药材种植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种植习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北药、南药、怀药、浙药、川药、云药等道地药材,生产的规模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贵州、四川、陕西、河北、山西等药材主产区制订了省里的中药材优势区域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了一批大的中药材优势产区和特色小区。如宁夏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在沙漠上建立了2万亩麻黄基地。
中药种植的科技含量也得到了提升。近年来,国家对于中药材栽培种植的科学研究投入不断加大,针对一些重点品种开展了野生变家种、种植技术等的研究,育苗移栽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微生物农药防治根部病害技术等成果逐渐被应用到生产实践。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中药材种植领域引入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
优质种源成发展瓶颈
北京时珍中草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成明曾经钻到茫茫戈壁深处寻找野生甘草。他向记者感叹:“现在找一株野生甘草太难了!”没有野生植株,就无法优化种源,家种甘草会出现退化,产量低、抗病力弱。在他看来,现在中国的药材种植业正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无种可种,特别是缺少优质种源。“10年前,板蓝根的种子我一粒一粒挑,才20多块钱一公斤。现在100块一公斤的种子放在过去我连看都不看直接用火烧掉,根本没法要。”周成明说。
魏建和指出,优质的种子种苗是中药农业发展的源头,但这个源头却是目前整个中药种植链中最薄弱的环节。我国栽培的近160种中药材基本还停留在使用农家品种或混杂群体的阶段。培育并经过审定或鉴定出品种的中药材仅有枸杞、红花、地黄、柴胡、五味子、人参等20余种,比例不足10%,绝大部分药材种子还没有质量标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研究、种子生产繁育和市场流通已成为农业领域中一个很有特色的独立产业,常规种子和杂交种子均基本实现了专业化生产,种子自繁自用已基本成为历史。
究其原因,魏建和认为科学研究转化不足是一个方面。近年来,我国中药材种质资源搜集评价的研究工作日渐增多,但多集中在高端的科学研究领域,而以选育优良品种和推广应用为目标的研究较少,针对性不强。由于新品种选育滞后,中药材种子种苗的繁育基本还处于农户“自繁自用”阶段,在市场上少量流通的种子,既没有质量标准,也没有规范包装。良种对药材产量提高和质量改善的贡献微乎其微,品质性状遗传研究几近空白。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的资深中药专家王孝涛认为,造成当前我国中药材种植管理较为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其性质界定不明确。中药材介于农作物与药品之间的边缘地带,没有主管部门,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对于农业生产,农业部有种植业司种子处,省一级有种子管理站,县一级有种子管理站及种子公司,乡一级有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的销售渠道比较畅通,质量有保证。而在药材方面,这一套系统几乎没有,既没有正规的渠道,也没有专门经营种子的机构,质量很难保障,更没有制定专门针对中药材种子的管理条例或办法。
管理与科研都应提速 魏建和认为,不仅种子,整个中药材种植产业规范性不强,法律、法规缺失的问题十分突出,多数仍然采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滥用化肥、农药引发重金属、农残超标等现象严重。目前仅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行的GAP标准,还不具备强制力。中药材种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无法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相适应。
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明确主管部门,结束当前中药材种植“谁都涉及,谁都没管全”的局面。以种子流通为例,应参照农作物种子的管理模式,在种子法的框架下,制订《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条例》。只有依法管理种子的流通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假劣中药材种子种苗的泛滥。而禁止假劣种子种苗进入生产环节,可以减少土地、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影响中药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在于科研成果转化程度不高。其实我们国家的相关研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要把它应用到种植生产,还需要做很多转化研究工作。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没有引起重视,支持不多。”魏建和说。比如在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具体栽培措施的制定,需要依据各种药用植物的生理特性、生态学原理来进行,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导致制定的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还不尽完善,因此限制了一些重大药材栽培问题的解决。如人参、西洋参、三七、地黄的重茬问题。
他认为,应该由指定的主管部门制定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对中药农业和相关研究项目的投入,将其分层、分步骤地列入国家科研招标计划。要加强中药农业基础、基层研究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要支持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向生产实践的转化;重点研究那些栽培历史悠久、地域特征明确和栽培区域广泛、已有优良农家品种、大量使用的重点药材;大力推进紧缺药材的野生变家种的研究,成熟一个,鉴定一个,规范一个,推广一个。特别是对种子种苗的培育研究、规范研究,应加紧规划,加强支持力度。各地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当地区域性强的药材制订种子种苗研究计划,列出品种名单。
魏建和介绍,我国近年来已经加大了对中药材资源问题的重视和投入。比如2006年国家首次大规模启动了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的研究工作,共支持28种中药材的新品种选育;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即将展开;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纳入“重点突破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的关键技术”。但总的来说,中药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未来仍然任重道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28-6560886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