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陇西文峰中药材市场一角大西北网供图
●陇药材优势喊了多年,若无现代技术的支撑,药材就只是根草
●佛慈上市的启示:哥不仅在卖药,哥在制定中药国际标准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要有所担当
●陇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陇药产业链的一头是传统的种植养殖业,而另一头则是新型的生物制药业
●《山海经》中对甘肃的中药材就有记载,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怎样转变为产业优势和资本优势?
●陇药要提升产业化,必须要走好种植、储运、加工、营销四个现代化
●陇西药材硫磺事件的影响不可低估
●青年农民进城务工,谁来种植药材?
2月23日,以开展陇药产业发展协调服务为目标的甘肃省陇药产业协会正式成立。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著名医药商会、协会负责人,以及67家甘肃医药企业齐聚一堂,共商陇药产业发展大计。在甘肃医药界,这绝对是一件大事、喜事。人们已经翘首期待,对协会的成立赋予了“意味着在中国医药史上曾占据重要历史地位的陇药产业吹响了全面复兴的号角”这样的重大意义。
陇药产业已被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陇药产业协会将依托我省资源与产业优势,以我省药材种植加工、药品、保健品生产流通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团体为主,联盟省外及海外同业组织,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参与陇药产业开发,整合多方力量,充分发挥陇药产业发展中企业的积极性与参与作用。陇药产业协会将在加速产业基地建设与产业链延伸,发展壮大区域经济,信息技术培训服务,品牌创立维护,打造对内对外市场交易平台,加强市场推介对接,开展合作交流,在做大做强陇药产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陇药产业协会的成立,有助于业界抱团发展,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为做强做大陇药产业提供了组织保证。然而,如何做大做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作为一项产业,陇药的一头是传统的种植养殖业,是农牧业,而另一头则是新型的生物制药业,是高科技工业。在这个产业链上,从药材种植,储运,到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再到产品营销、品牌培育等等,产业链长。这个产业链的前端,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农产业,解决好了可以有效地提高甘肃贫困地区农牧民的收入。而产业链的后端,则是一项强省产业,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生物制药产业,能为甘肃的“转型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产业支持。
陇药资源丰富,历史厚重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得甘肃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名贵中药材品种多,品质优良。《山海经》中对甘肃的中药材就有记载。汉代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甘肃地道药材当归、大黄、甘草等。据《汉代医简》、《居延汉简》等文献记载,岷县所产当归入药已有1700多年历史,世称“岷归”,在中药配方中有“十药九归”、“十方九用”之说,素有“岷归甲中华”和“中国妇科人参”之美誉。陇西等地所产黄芪,被称为芪中精品。至唐代,作为国内也是国际上的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中对当归、大黄等优质品种的产地明确为陇西、宕州。《唐书地理志》收载甘肃土贡品约34种,其中有硇砂、黄矾、秦艽、川芎、枸杞、甘草、当归、荆芥、防葵、鹿茸、麝香、羚羊角等24种药材。明代官修《本草品汇精要》是最早明确记载药材地道产地的本草,该书共收载268种地道药材,仅甘肃境内出产者就有近30种。
现代被视为旅游黄金线的古丝绸之路,历史上其实也是一条药材集散的生命线。自西汉初至北宋末5个朝代1200多年间,这条我国对外贸易的交通线上,形成了天水郡治(天水)、陇西郡治(临洮)、河州(临夏)、金城(兰州)、径州(平凉)、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和敦煌等城市,它们不仅是贸易、军事和文化重镇,同时也是主要的药材集散地。
悠久的种植养殖历史,使中药材在甘肃成为一种重要的作物,在农牧业中有相当的比例。据统计资料,甘肃现有药用品种1527种,其中植物药材1270种,动物药材214种,矿物药材43种,属于国家382个重点品种的有276种,大宗地道药材30多种,其中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枸杞、黄芩、款冬花等十大陇药品种已形成一定规模。201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249.4万亩、产量51.2万吨,常用药材品种130多种。大宗地道药材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五大类药材分别占全国同类品种产量的90%、60%、50%、50%、25%,出口量占全国80%以上,且均获得原产地认证。
目前在甘肃省优质地道中药材最佳生态区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岷县、宕昌、漳县等地为中心区的优质当归基地;以渭源、陇西、临洮、文县为中心区的党参基地;以陇西、武都为中心区的黄(红)芪基地;以礼县、渭源、华亭地道产区为中心区的优质大黄基地;以金塔、高台、民勤为中心区的甘草基地。统计显示,在全国363个重要中药材品种中,定西就有135种,占37.2%;常用的130个品种中,定西有97种,占75%。“千年药乡”定西、“中国当归之乡”岷县、“中国党参之乡”渭源及“中国黄芪之乡”陇西等享誉海内外。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中药材种植已形成规模,为加快陇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依托丰富的资源,我省目前已形成了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中成药、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和医药商贸物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已经成为甘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陇药产业医药企业不断壮大,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基础形成。全行业资产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7家,其中奇正藏药、兰州佛慈、独一味已成为中国A股上市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家,单品种超过亿元的产品9个。其中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已进入全国医药100强企业,在国内生物制药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
传统种植赶不上市场国际化的步伐
然而,将陇药放置在国内甚至是国际的中医药格局上来看,陇药仍然可以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正如新当选的甘肃省陇药产业协会会长雷菊芳说的,作为中药材资源大省,甘肃大部分药材仅为医院药材或初级产品供应市场,以中药材为原料的现代中药制剂、保健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较少,精深加工能力弱,加工增值效益较低;国内医药行业中高速成长的企业名单,鲜见陇药企业入列;与高标准的国际客户无法成交订单;上百万陇原药农仍然没有脱贫。这样的现实,企业家们必须面对,全省上下也必须面对。
陇药问题到底出在了什么地方?陇药要突围,要复兴,还要解决哪些问题?
我们认为,陇药要提升产业化,必须要走好种植、储运、加工、营销四个方面的“现代化”
从种植环节来看,目前,陇药的种植主体仍是一家一户的农户为主体,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价格起伏不定。比如2010年,当年定西一带旱情严重,直接推高了药材价格。从3月份开始中药材无人问津,到收获期价格疯涨,尤其是党参,大货一公斤近100元了,价格高得连贩子都不敢收购,药农更是一筹莫展。
$pager$
从这件事至少可以反映出陇药种植上这么几个问题。首先是种植业依然比较传统,比较原始,现代化、设施化程度不高,产量不高,靠天吃饭;其次,药材种植市场化程度不高,在绿豆等农作物都早已进入期货交易行列的今天,药农依然是凭感觉种植,今年价格涨了明年就多种,今年价格降了明年就少种,药材销售仍然依赖药贩上门收购才能出手,遇上行情差的年份,药贩不上门,药材就变成了烧火的柴火,所以在陇西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药材药材,有行情是药,没行情是柴(材)”。
去年被中央媒体曝光,引起全国广泛关注的陇西药材硫磺事件,其实暴露出的是甘肃药材产区仓储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中药材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大量上市后如不能及时出手,或者为了等待好的行情,药农往往要想办法储存。过去限于储存条件和手段,用微量硫磺熏蒸、烘干药材是我国药农的传统做法。这样做并不只是为了品相好看,最主要的是能防止药材霉变、虫蛀,便于存放。这与其说是药农利欲熏心,还不如说是现实的无奈。然而,不加约束,不加控制,使用工业硫磺过量、反复地熏蒸中药材,的确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药材的质量。
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考虑建立药材储备制度。因为信息的不通畅,药农在种植上仍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产品规划。如果政府在市场上建立一定的药材储备,在药材丰收时加大储存,减产时可以平抑价格,既能稳定药材市场价格,保护药农的利益,也能避免因药材价格波动带来的成药价格波动。
还有,为了提高产量,防治病虫害,一些药农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残留的农药对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这样的现象,政府如果不加引导和控制,长此以往必将影响陇药的声誉。我们历史上已经有过这样的教训,甘肃是本草中最早记录的枸杞产地和地道产区,在唐、宋代就享有盛誉,至明及清代仍是主产区,然而由于品种良莠不齐及生产加工技术粗劣,至清中叶以后被宁夏产枸杞取而代之,成为甘肃历史上首例退出地道行列的品种;上世纪80年代末,清水县白驼乡是一个远近闻名、很有影响的药材集散地,然而在交易的过程中,人们为了给药材增重,多卖点钱,把半夏剖开,里边塞上钢珠,在党参里插入铁丝,硫磺熏药材,慢慢地,掺杂使假,这个名噪一时的药材集散地衰落了。这都值得深思。
药材是一个健康产业,质量直接关系到药效,至关重要。其实陇药完全可以引入蔬菜种植的有机化理念,开展有机中药材种植。通过科学养植,现代化养植,以陇药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再加上有机种植这个新卖点,陇药完全可以在国内重新脱颖而出的。
还有,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进城定居创业的越来越多,农村大量的土地被抛荒,这成了一个普遍现象。与其抛荒,还不如通过流转,集中经营,实行公司化种植,这样也有利于陇药种植环节实现高效化、规模化、标准化。尤其是生产的标准化,是中药饮片标准化和中成药标准化的基础和保证。有分析认为,未来的中药材更趋向于以公司为主导的定向种植,这样更利于质量控制,这应该引起陇药产业界的注意。
陇药必须要走出卖“矿石”的尴尬局面
鑫报经济分析师程里安认为,陇药材优势如何成为产业优势进而为资本优势,喊了多年,若无现代技术的支撑,药材就只是根草。这正是问题的核心。
从加工环节来看,虽然近10年间,甘肃省中药工业发展很快,对地产中药材的消化量约为1.5万吨,占全省中药材总产量的4.9%,总产值年平均递增23.56%,产量3600多吨,工业总产值约10.5亿元。但我们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医药工业总量小,缺乏大型企业带动;资金投入不足,融资困难;研发创新不足,独家品种少等方面。据统计,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50.42亿元,仅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0.56%;工业增加值17.5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7%。问题不言而喻。
甘肃省在中医药产业上的科技投入力度还不够,大多数还局限在原药材、饮片和颗粒等初级加工阶段,没有科技的引领,缺乏对中药材的精深加工,使得药材产品附加值低。
缺乏精加工和深加工以及包装的意识和能力,陇药好多被当成“矿石”卖了,而不是工业品。辛辛苦苦的药农并没有赚到应得的钱。以甘肃的地道药材黄芪为例,产地的收购价每斤在20元左右,每根的售价也就一两元,但这些黄芪被大量收购运到广州后,在当地经过二次精细加工、包装,最终卖到香港的市价,每根要10元以上。同样的“矿石”,附加值都被流通环节挣了。
台湾对中药材进口非常严格,90%的中药材来自大陆,甘肃中药材以其上乘的质量赢得了其中70%的市场份额。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中药材是从甘肃直接到台湾的,大都是通过广州、安徽等地初级加工后才进入台湾市场。利用甘肃中药材到台湾发财的仍然不是甘肃人,而是外地人。
日本80%的中成药原料从中国进口。然而,国际植物药制品市场,有“草药大国”之称的中国植物药市场占有率却不敌日本,甚至还不如美、德、韩等国。据统计,目前国际市场上每年植物药的销售额高达16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中药仅占其中的不足5%。形成这样的尴尬局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中药系列标准规范,中草药甚至中成药在好多国家只能作为食品及营养补充剂的形式入口及经营,而不是作为药品。缺乏严格检查和监控,卫生不达标、重金属含量超标,安全性低,这些种植环节形成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中药产业化的进程。
美国中药联商会会长刘源凯说,中药不同于西药,也不完全等同于植物药,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中药标准,因此,加快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的、能为国际公认的现代中药标准刻不容缓。刘源凯认为,中药现代化是提升中药产业的重要途径。中药的标准化,包括中药饮片的标准化、中成药的标准化和中药材的标准化是中药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没有中药材的标准化,就不可能有中药饮片的标准化和中成药的标准化。而中药标准化最基础的是中药材的标准化。中药材是生产出来的,因此,中药材的标准化必须考虑中药材的生产,而中药材的生产必须规范化才能生产出来符合标准的中药材,中国国内GAP种植基地、GMP加工厂的发展、壮大、普及,是中药材标准化的重要和唯一的途径。而佛慈等陇上药企的上市,其实也是参与中药国际标准制订的开端。
我们认为,陇药厚重的历史积淀为陇药复兴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在研发力量上,全国6大生物制品研究所中,科研实力最强的要数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再加上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大等实力较强科研院所和高校,甘肃具有发展陇药产业和生物制药产业的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国际社会方兴未艾的中医药热,为陇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相关人士分析,陇药的产值空间有上千亿元,目前甘肃只做到三四十个亿。
此外,在陇药产业发展上,我们完全可以学习“温州模式”,进行产业分工,做扣子的专门做扣子,做镙丝的专门做镙丝,做精做强某一行,既提高了产品质量,又降低了价格。陇药行业里既要展开竞争,又要学会产业链合作,和上下游产业进行互补,配套生产,而不是争做大而全小而全。目前陇药产业界,种药的争着要加工成品,制药的千方百计要建种植基地,在现代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分化的今天,这样的模式肯定是有问题的。(记者马国权)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28-6560886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 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