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黄芪之争
在中药房里,黄芪可能是最最常用的中药了。一天,药房里两位号称大师的人物,为黄芪的质量标准吵起来了。
一种说法是,大片的好,大片的粗,生长时间长,当然好。
另一种说法是,小片的好做含量测定,小片的成分比大片的高,有论文表明,有效成分主要在皮部,小片的皮部占比大,所以含量高。
院长叫我做“评委”,说是大的太贵,增加病人负担,小的又太难看,像渣子一样,连他自己都看不上。
我拿起一根整的黄芪说,最大的是从顶上这一小截切下的,现在栽培黄芪的年限都是一定的,基本上不存在多种一年的情况,所以上面这一段传统上药师是不愿意选用的。
最下面这一段按中国药典检验,标志性成分是高,但标志性成分不是有效成分,与疗效有没有关系还搞不清楚,传统上高档一点的药铺也不会选用的。我建议用中等偏上一点的片子。
院长说,你这老头稀泥和的好,就它了。
我说,这不是和稀泥,这是中国古文化中庸之道在中药品是评价上的妙用。
一、中庸之道已经深刻的融入中华文化之中
中国的古代文化深受孔孟中庸之道的影响,直至方方面面,中药也不例外。
西方的哲学是二元论。把二者割裂开来,要么是对,要么是错,要么是上,要么是下,要么是天堂,要么是地狱。
中国的古哲学则是自老庄开始的。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呵呵,阴阳相交处,还有一个东西,叫“和”。天时、地利、人和,三足可以鼎立。
所以在中国人思维上的选择就多了一个东西:和,孔子后来发扬为“中庸之道”。
比如在西方制约人们行为的有两项,一项是法律,触犯的是要惩罚的,还有一项叫道德,是有崇高理念的人自觉遵守的。这个是二元论。
可是在中国在法律与道德之间,还有一个东西,叫规矩,规矩是众人默认的一种行为准则。这个是三元论。
比如人类的行为准则,西方人有两类,一是最崇高的自觉自愿遵守的“道德标准”、二是最低的人类社会不允许突破的“法律标准”。西方对于人的要求就是这两种。
只要在这两者之间,西方人认为都是合法的,你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所以在西方许多国家每个人的行为标准可能相差很大,尽管相互之间会“看不惯”,并产生一些矛盾,但也只能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协调。
而中庸之道给中国人传输了道德与法律两者之间的一种标准,叫“规矩”,通常情况下,这种规矩会高于不可触犯的法律标准而它又不是人们发自内心而遵循的崇高的道德标准。
举一个事例大家就明白了,这一次中国的封城,封社区,很明显的是高于法律要求的一种行为标准,但人们很容易接受,因为那是特殊时期的一种“规矩”。对于中国人很容易理解,这是为了大家好的一个行为标准,尽管我从内心里不太愿意执行,但由于大家都在遵守,那么我就必须“从众”。
比如小孩子出去不愿意戴口罩,你和他说道德他听不懂,说法律更不行,说科学也不理解,中国家长的办法很简单——“出门必须戴口罩,这是规矩。你看外面的人都戴着口罩呢,咱们必须戴。”
这就是中国式的“规矩教育”,中国人很容易接受这种行为准则——尽管我不愿意,但如果大家都在遵守,我也就忍着吧。这就是根深蒂固的、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中国人一声说封城封社区,只要是针对大家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那我就遵守吧。
而西方社会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你是限制了我的自由,那是法律赋予我的权利,谁也不能剥夺。我不怕病毒,我就得上大街去玩去。
所以这一次全国14亿人口的封城封社区,西方各媒体都很难理解,说是干涉的人权,因为宪法没有这样的规定。
但中国人就很容易理解,“都什么时候了?还是保命要紧吧,大家克服克服,过了这一段就好了。”
所以西方的媒体那样说,我们也应该一点也不奇怪,看看,现在轮到他们来封城封社区了,这个难啊……,以至于他们许多人今天的举动,令我们中国百姓也很难理解。因为在他们的骨子里,就没有“守规矩”这一条。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中庸之道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眼睛朝中间看,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方针方法。
这就是中庸之道的优越性。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中庸之道也有不好的一面,它容易使人们的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中庸之道”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呵呵,这也是中庸之道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分析中庸之道解释中药质量内在的科学道理
关于中庸之道,历史上褒贬不一,比如它给人多了一种选择,却又常常令人犹豫不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多次受到了深刻的批判。但这几千年孔孟之道的教化,让中庸之道深植于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当然它也一定会影响到中医中药。
外国人拿一根黄芪来问,你是要上面的,还是要下面的?中药老师傅的回答很巧妙,上面的阳刚过于鼎盛,不要下面的阴柔过于极致,也不要,我要中间的……。
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已经几千年了。这可能让西方人很难理解。
但近些年由于西方哲学思想的入侵,不少中国人对中庸态度发生了变化,喜欢走极端,市场上买一个枸杞子回去煲汤,他说要大的,我说大的不好,他说那就是小的好了?我说小的也不好。他很奇怪。到底是什么好?
我说应该要中间大小的,半大不大的好。
多数中国人听了后也许就会“哦”了一声,仿佛刚刚悟了过来。这就是现今的中国人,忘了中庸之道,但你用中庸之道给他解释问题,他能听得明白。
有的人说中国人的中庸之道,脑子里面忘记了,但骨子里面还存在。
由于中庸之道的影响,老药工看中药,首先是整体地去看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质地、断面、气味以此来鉴别中药的真伪。可是接下去,老药工通常是不会选片形最大的,也不会去选颜色最鲜亮的。他通常是会选中等稍偏上一点的中药饮片买下,这并不是仅仅为了省钱,是因为最大的最鲜亮的货不多,不够用,最小的货太差不堪用。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了,最好的没几个人做到,最差的不能那样做,而中庸之道是在两个极致中找寻一条最可实施的一段。
老药工在选择中药材是很少选择极致,最大的,最小的,颜色最鲜亮的,质地最重的多数不在他们的可选范畴。中间偏上一点,往往是他们的最终选择,这说起来是一种习惯,实际上是深深地刻在骨子里的一种理念。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事物都会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分布,数学上叫“正态分布”。中药材的性状也是一样的,极致的少,中不溜的多。也就是大多数病人能够用的起的那种类型。
中医的理论是经验式的积累,这种经验从哪里来,可以肯定就是从中不溜的这一群药材和饮片的临床应用中中间总结出来的。从中药饮片加工炮制的火候的大小,辅料的使用量,到临床的用法用量大多数经验都是来自用量最大的这一群,过大过小过于极致的医家则很少用。
从另一方面来说,老药工也是人,也会有一点主观意识,所以比较好的医生喝中药铺,都会自觉的去选择一些中等偏上一点的中药饮片,大小上稍微偏大点,颜色上稍微偏鲜亮一点,总之有一定标准,出格太多的是绝对不能用的。
有老药工给我说,白芍,黄芪,甘草我只用和我大拇指指甲盖一样大或者稍大一点的,过大的货我都不要。
近几十年来,由于农业增产的现代科技手段大范围的在中药材种植上大量使用,药材往往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了。而管理药房的老药工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是,过大过肥过于鲜亮的药材就是不敢用。他们认为,农业增产技术只会让药材中淀粉糖分等含量成倍的增长,反使会其疗效下降。应该坚持选传统性状的药材,以避免现代农业技术对中药材质量的干扰。
三、谈谈几个谈谈几个老药工对中药饮片的选择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老药工这种中庸之道的选择,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看一看:
1、大枣
由于新疆的昼夜温差大,糖分积累好,甜度高,现在在食用枣上是优良的品种,已经占领了中国红枣的大部分市场。而山西陕西一带的大枣的原产地已经多年出现枣子落一地而无人问津的情况,有些地方农民已经在砍树了。
其实中医习用的枣子就是陕西山西河北一带的大枣,过去我熟悉的几家药房,他们的习用大枣是晋北吕梁山一带的大枣品种,称为木枣,个型大小中等稍稍偏大一点。味甜微酸,皮厚。酸可收涩,正是大枣可以治疗便溏作用的依据,而新疆大枣缺的就是这一点。
老药工告诉我,我们这一带喜欢用木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外皮特别厚,因此不容易生虫。大枣放在药斗里,封闭不好,容易虫蛀。皮厚的大枣不容易虫蛀。但有一个缺点,就是成分不容易煎出,习惯上大枣有一个临方炮制,就是配方是一个一个撕开。
还是说大枣,总说“大枣大枣,越大越好”。现在的枣子是越种越大,主要是现代农业技术在中间发挥的作用,长可以达到5㎝甚至更大。这样的枣子如果食用的话,通常没有什么问题,但药用可能就很差了。说现实的,现在的枣子大到我都不敢用了。
我请大家注意,尽管近些年大的枣子品种越来越多,但国家药典收载的大枣性状一直没有变,长2.5~3.5㎝,宽1.5~2.5㎝,50多年了,没有变。这表明国家药典委的专家们对大枣的选择标准没有变。3公分左右的枣子,在今天的大枣商品中只能算是小个的,但有经验的老药工就是只选这么大的。
根据我们的了解,目前许多明显增大的中药材品种有许多个都是多倍体的,这些多倍体有些是天然的,但多数是人工多倍体,这些多倍体的特点是各方面的器官都会明显增大,内在的淀粉糖类脂肪等都明显增多,这些东西都是一些不具备疗效的营养物质。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就是大量的增加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尽管现在我们对中药的有效物质还搞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不是中药用来治病的有效物质。在西方医学的生药学中这些东西被称为无效物质。这些东西的大量增加结果只能是降低中药材的质量。
其实现代农业科技,比如过量施肥,生物激素,反季节种植等等都会使得产品变大或外形变得靓丽,但这并不是我们中药用来治病所需要的。
在这一点上,咱们老药工的“守旧”。也许是目前条件下最正确的选择。

2、麦冬
搞中药搞了四十年,眼见着麦冬是起来越大。
有报道:“麦冬用壮根灵后单产从300公斤增到1000多公斤”。市场上的麦冬又肥又大,多数都可以达到5 cm以上。

打了壮根灵的麦冬苗
麦冬的长度以约一元钱钢蹦的直径(2.5 cm)大小为最好。我请各位药房药店质量管理的药师注意,药典的规定长度是1.5~3 cm。如果严格查验的话,现在许多药房的麦冬是不合格的。
3、白芷
白芷也是我入中药行40多年以来“看着长大”的药材,从没见过这么粗的,到见怪不怪。再次提请大家一定要小心,国家药典规定的白芷大小可是一直没有变,长10~25cm,直径1.5~2.5cm。
药房有经验的老药工只选择直径约为2cm的饮片,大于一元钱钢蹦的一律退货,这不仅仅是我们这一辈老头子看不惯。还有一旦给药监部门中严谨认真同志看到了,罚款罚死你。
要说长粗的原因,据说与壮根粉无关,可能是品种的问题。有文献表明,上个世纪末白芷就被四倍体了。

大白芷

大白芷

4、丹参
丹参也是一个大问题,40年前的丹参能比筷子粗一点就已经是很粗了,药典的规定是长10~20cm,直径0.3~1cm。现在栽培的最粗已经达到了直径2㎝了。
还有一点,它是药典中很少有的几个,因为栽培变异而修改了药典标准的药材。15版药典:栽培品较粗壮,直径0.5~1.5cm。但是许多老药工还是习惯用细的,据说它的标志性成分也是细的比粗的高。看来老药工这样做还可能是有一定理由的。
丹参也是壮根灵和多倍体农业技术的重灾区。




四、总结
我最后来对全文进行一个总结,并试图说明研究传统的老药工判别中药的方式对中药未来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这种中庸之道对中药质量的判定方式已经影响了中国中药的两千年了,这些年,由于现代农业科技在中药种植养殖方面的大量涉入,中药材外观性状被人为的“提升”的现象非常普遍。
但国内的专家们对此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这么多年,国家药典药材的性状标准绝大多数没有因为栽培品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据我观察类似丹参的变化还有一个药材就是仙茅,以往药典的标准直径是0.4~0.8㎝,15版药典已经放宽到1.0㎝了。这种特别粗的仙茅,主产于我国南方或来自越南。而我们中医习用的四川货,直径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其它的一些药材有经验的老药工的选择也大都是这样,选择中间偏上一点的,如北沙参我们会选择直径0.8~1.0㎝的(药典的最大值是1.2㎝)、白术饮片我们会选择直径4~6㎝之间的货(药典的最大值是7㎝),石菖蒲饮片会选择直径在0.6~0.8㎝的的(药典的最大值是1.0㎝)……。
有些人还是要问难道中药质量与有效成份真的就没有关系吗?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物质是决定一切的,中药的疗效毕竟来自于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有效的化学成分,这不正好证明的有效成分存在的必然性?
但我还要说明另外一点,辩证唯物主义也很重视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的必然联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中药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也是这样。所以整体的去看待一个事物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
现如今,由于现代科学的局限性,我们对一个中药中间的化学成分到底有多少还没有搞清楚,要想进一步搞清楚各个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或制约作用就更加困难了。
用有效成分来定义动植物药,是西方医学生药学的思维逻辑,多年来西方的生药学研究就是在动植物中找到某一种有一定疗效的化学成分,然后把它提取出来或者合成出来用于临床的思路。生药学有效成分研究的最终结果是西药的单一成分的化学药(少数为某一类化学成分的组合)。因此在西药的生药学研究上,有效成分的研究是正确的。
中药将动植物的某个器官整体入药的,其化学成分极为复杂,一定要用“有效成分”来解释肯定会堕入形而上学的死胡同。
也许一千年以后,我们能够把一个复杂生物的所有的化学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搞得清清楚楚的,但那是一千年以后的科学,今天谈论它太早了。
“有效成分决定论”用在中药上从目前来看就是一个笑话。首先,没有一个中药的大专家敢于肯定的说他知道中药的有效成分就是什么什么,其次最权威的国家药典也没有说中药的有效成分是什么什么,只是“标志性成分”或者“标准物质”来保障中药的最低质量底线。最终咱们一线的老中医老药工大多数对所谓中药的有效成分也是不屑一顾。
目前中药研究的学术界和中药材市场上依旧把有效成分顶礼膜拜的还剩下些什么人?大家想想也就明白了。
诚然,中庸之道应该不是人们对事物的最终的正确选择,但它的确是在人们没有真正完全了解清楚一个事物之前所能够做出的最佳选择。
中药要守正创新,就必须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整理和推进传统的性状鉴定研究才是根本。
从现代生药学研究发展起来的有效成分研究,不仅仅不符合中药原本的整体观,而且直到今天这一门学科的发展远远还没有达到能够对较大范围的对某一个复杂的生物体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系统的提取分离鉴定乃至生理活性研究的程度。所以仅凭一点点粗浅的研究就可以来解释中药的疗效,现在在中国最权威的中药专家也不敢来说这个话。
在这里我要呼吁——
今天在5G环境下的电脑大数据模糊数学的研究,很可能是我们对老药工的经验鉴定进行深入研究的最佳途径。有这一方面能力的同仁,请你们加入的我们民族伟大宝库的拯救整理研究发展的工作中来。谢谢了!
这就是我拟写此文的最重要的目的。
(作者系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首席专家,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分会会长,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