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典玫瑰花显微为何只取萼片?与月季花不一样
药典玫瑰花……
【鉴别】本品萼片表面观:非腺毛较密,单细胞,多弯曲,长136~680μm,壁厚,木化。腺毛头部多细胞,扁球形,直径64~180μm,柄部多细胞,多列性,长50~340μm,基部有时可见单细胞分枝。草酸钙簇晶直径9~25μm。
药典月季花……
【鉴别】(1)本品粉末淡棕色。单细胞非腺毛有两种:一种较细长,多弯曲,长85~280μm,直径13~23μm;另一种粗长,先端尖或钝圆,长约至1200μm,直径38~65μm。花粉粒类球形,直径30~45μm,具3孔沟,表面有细密点状雕纹,有的中心有一圆形核状物。草酸钙簇晶直径19~10μm,棱角较短尖。花瓣上表皮细胞外壁突起,有细密脑纹状纹理;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
有网友发来信息要我问一问国家药典委,玫瑰花的花萼片怎样做它的表面制片(表面观)的?
玫瑰花的萼片,又厚又小,直接透化不行,撕表皮捏都捏不住。他希望国家药典委专家能够做一个样子,搞一个视频给大家看看,拜托了。
再看看药典的另外一项月季花,它用的是粉末,在它的观察项中,有花粉粒和花冠的上下表皮细胞,为什么到了玫瑰花就不用了?下面我们观察到玫瑰花的花粉粒和花冠的上下表皮细胞很具特点,在鉴定种质的方面很有说服力,况且在整个药材粉未中可观察到的可能性很大。
不知道国家药典委在编写药典显微鉴定时有没有严谨的编写要求,选择哪一部分制片?如何制片?有没有原则要求?
为什么在玫瑰花和月季花之间会出现一个只选择花萼的表面制片,另一个却选择全部花的粉末制片?如此大的差异国家药典委领导能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大家看看玫瑰花花冠和花粉粒的显微图:
▲ 赤道面观
▲ 极面观
佛手“薄片”标准?
前者,2020版国家药典粉萆薢“薄片”说是厚约0.5㎜。今又有人发现佛手的“薄片”药典说是2-4㎜。而2020版药典4部中,“薄片”的厚度为1-2㎜。
更为奇特的是黄芪饮片标准中,1-4㎜居然是“厚片”。
众所周知,作为一部严谨的国家标准,同样一个名词只能有一种解释,一种尺度。而由国家药典委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居然出现这样颠三倒四七扯八拉的“标准”,简直是奇耻大辱。
可是直到今天的国家药典委只会给自己人颁“最严谨”奖,只会表扬与自我表扬。在他们的词典中是没有“知错必改”之四个字的?把我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据说国家药典中这样不靠谱描述的地方有很多,网友们准备发动大家来好好的找一找,给这一部国家大法典清理一下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知国家药典委的领导同志对此有何评价?
我们强烈呼吁国家药监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国家药典委的这种不良行为予以严肃的批评和严厉的处罚。
先看看药典佛手的描述——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medicaL.var.sarcodactylisSwingle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尚未变黄或变黄时采收,纵切成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本品为类椭圆形或卵圆形的薄片,常皱缩或卷曲,长6~10cm,宽3~7cm,厚0.2~0.4cm。顶端稍宽,常有3~5个手指状的裂瓣,基部略窄,有的可见果梗痕。外皮黄绿色或橙黄色,有皱纹和油点。果肉浅黄白色或浅黄色,散有凹凸不平的线状或点状维管束。质硬而脆,受潮后柔韧。气香,味微甜后苦。
再看看我本人9月18日关于黄芪的文章——
厚片厚0.1~0.4cm,某些人在如此编药典?
黄芪的炮制——
【炮制】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到了蜜炙黄芪——
【性状】本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直径0.8~3.5cm,厚0.1~0.4cm。
厚片厚0.1~0.4cm?
这是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写的?
真的无语,药典规定,0.1到0.2cm为薄片,0.2到0.4cm为厚片,这是每一个搞炮制的人都应该清清楚楚的。
黄芪是最最常用的中药了,切厚片也应该是几乎所有业内人士的共知。
起草药典的炮制大专家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这个错误的提出是先有网友发到群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猜可能会不会是这样的:由于起草药典的任务被某些专家看轻了,交给下面的研究生来起草,研究生又交给本科生,本科生在市场上采样品的时候,把厚片的、薄片子的一起买来了。他们又不知道0.1cm是不符合药典标准的,量到多少是多少,才出现了厚片0.1-0.4cm的大笑话。
因为在市场上的确有质量很特别的黄芪,加上切片高手真能切出0.1cm的片子,只是很少就是了。
我感觉这种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否则很难解释国家药典委中的大专家能出现这样的极其低级的错误。
大家说是不是啊?
总之,这样的一本书,售价又不便宜,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和错误,是应该出一大本勘误,让大家剪下来,一条一条的往书上贴?还是干脆召回推倒重来?
面对这么一大堆的错误,主要负责同志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其他相关的人员也应该主动的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要一个个把头都缩起来,躲是躲不过去的。
药典黄芪
饮片
【炮制】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药典炙黄芪
本品为黄芪的炮制加工品。
【制法】取黄芪片,照蜜炙法(通则0213)炒至不粘手。
【性状】本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直径0.8~3.5cm,厚0.1~0.4cm。外表皮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气,味甜,略带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药典麦冬采季错了
网友传来的呼声——
药典麦冬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L.f)Ker-Gawl.的干燥块根。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暴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
麦冬的采挖季节国家药典把它定在夏季,产区和供应商一直在呼吁,错了。下面有一系列的证据表明的的确确是错了。
另外要讲一下,最近有人在帮着说情,说是那些错误大部分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我这样批评这一届国家药典委,冤枉人家了。
下面我就结合着麦冬的采季来谈谈这一问题。
最早的中药入药典的63版时,麦冬的采季是在4到7月。
63版药典
到了八五版药典,不知是哪一位老前辈,基于什么考虑,把它改到了“夏季”。之后一直就是“夏季”了,不改了。
85版
据业内有些同内告诉我,近几十年许多种植麦冬和经营麦冬的企业,早已有了多次的呼吁,但上面不知道是听不到还是不愿意听,反正就是不改,一拖就是30多年。好在国内其它文献绝大多数都没有理会国家药典的瞎扯,因为大家都知道,夏季挖出的麦冬块根约有一半是瘪子。所以国家药典的错误并没有影响到麦冬的种植,但是今后随着中药种植的区块链化管理和产地溯源的执行,要点的这一错误将严重的影响到中药麦冬的正常种植,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出于过去历史的条件,有些老一辈专家工作做得不够细致,是可以理解的。
但今天我们的研究条件已经大大的优于老前辈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对前人工作中的错误和不足进行分析订正和补充,来完成习主席交代的“最严谨的标准”。最近听说药典委有些领导人就是不接受批评,把错误往别人身上推,往前辈身上甩锅,不知是真是假。
我想国家药典委的领导同志不是一做出这等事来吧。
总之,对前板药典进行仔仔细细的分析,发现错误就立即进行纠正。不要一味的追求他人的责任,更不要把锅甩到几十年前老前辈的身上。
作为领导,敢于担当,敢于承认错误,及时纠正错误。这才是我们党的好干部。
以上是麦冬采收时的照片,看看农人背景后面阔叶树的状态,再看看他们身上穿的衣服,这绝对不是夏季.。
以上是网上可以搜到的麦冬采收的时间,大约都是四月份。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0185688,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