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素有“西南药城”之称的贵州施秉县,按照“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工作思路,依靠科技进步,注重品牌打造和产业延伸,认真实施《施秉中药材产业科技合作项目》,提升了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了中药材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施秉县各种野生药材资源丰富,中药材种类齐全,为了抓好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调查统计工作,该县实施了《施秉县中药材种质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研究》项目,组织1000余人次对全县8个乡镇23个村40个点进行大量的野外调查工作,采集中药材植物标本2500余份,制作药用植物标本1350余份,拍摄药用植物图片700余张。完成了《施秉县药用植物资源名录》的编写工作,收载1321种药用植物,其中珍稀濒危中药材33种,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190种,载入《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版186种,载入《新华本草纲要》455种,全面完成了施秉中药材资源重点品种,珍稀品种的蕴藏量调查评价工作,为施秉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基础保证。
积极抓好施秉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实施《太子参选育及种苗繁育技术研究》、《脱毒太子参种参繁育与规范化生产配套技术应用示范》等项目,成功研发了“黔太子参1号”脱毒优良品种,建成太子参优良种苗繁育基地1500亩,何首乌种苗基地200亩,宽叶缬草良种繁育基地200亩,白术种苗繁育基地200亩,钩藤种植推广基地200亩,不断优化中药材种子种苗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施秉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该县十分注重品牌打造和保护工作,通过实施《施秉太子参原产地知识产权保护研究》项目,组织申报了“施秉太子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完成了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及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原产地证明商标标识设计已得到中国商标网受理和注册登记,“施秉太子参”品牌战略已得到快速启动实施和有效保护。通过对太子参知识产权保护研究项目的实施,施秉太子参发挥了品牌效应,价格大幅度上涨,药农获得较大增收。太子参均价从2009年的38元/公斤增至今年的平均180元/公斤,仅太子参产值同比翻了几翻,2010农民收入达2.1亿元。受其影响,施秉太子参在参加全省“十一五”十大农业科技成就(事件)评选中,以第六名的好成绩顺利入围,施秉因此被誉为“中国太子参之乡”。
多年来,施秉县中药材生产一直处于种植初级状态,根本没有加工增值,除了农民有收入外,当地财政没有收益,如何实现农民和财政又增收,是当地县委政府面临的一大课题。为此,该县注重中药材产业链的研发投入,积极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校(所)的联系,充分借助外力有效解决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断档”问题。支持贵州科瑞特公司申报以太子参原料的系列产品研发项目,着力解决研究施秉地道中药材进行深度开发、加工问题。通过《以太子参为主要原料的饮品开发研究及中试》项目的实施,贵州三元太宝公司成功研究了以太子参为主要原料的“参力汁”和“刺梨饮”保健饮料,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已建成年产1000吨头花蓼浸膏粉提取车间和年产30万件太子参颗粒饮料、34万件“参力汁”饮料车间,年实现销售收入1.67亿元,税金1400万元,有力助推了施秉中药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据了解,《施秉中药材产业科技合作项目》主要是针对施秉县中药材种植技术开发、品种繁育研究、产业链条延伸、信息平台建设、品牌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及技术培训等27个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立项。合作项目实施期为4年,由省科技厅、黔东南州人民政府、施秉县人民政府每年各出资100万元用于施秉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发展。2011年,在科技合作项目实施带动下,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万亩,药农收入4.82亿元,户均收入4.01万元。中药材种植已成为了施秉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和该县实现“脱贫摘帽”的主要途径。(吴通武 龙明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28-6560886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 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